罗汝才为什么偷偷资助张献忠离开李自成,奔往大别山?
崇祯十四年八月,平贼将军左良玉在信阳大败张献忠,收降数万人,夺得战马一万多匹。张献忠身负重伤,逃入山中。
这次战斗,左良玉部下的将士们特别卖力气,打得特别狠,只因为这其中含有许多个人的仇怨。
此前,督师大学士杨嗣昌在四川围剿张献忠时,左良玉有意无意放了张献忠一马,被他逃脱。此后张献忠跳出四川,奔袭襄阳,而左良玉和将士们的亲眷和财物都安置在襄阳,全都落入张献忠手中。
所以左良玉对张献忠恨入骨髓,将其击溃之后,又派官军分路搜寻。张献忠的部下逐渐逃散,最后只剩下几百人,只好北上投奔罗汝才。此时罗汝才已经和李自成联合,在河南境内所向无敌。
大败之后的张献忠相当狼狈,但仍然摆不清自己的位置,很快与李自成之间产生了矛盾,《明史纪事本末》是这样说的:“自成方强,欲屈之,献忠不为下。自成怒,欲杀之。汝才知之,阴选良马五百骑资献忠,令他徙。献忠乃昼夜东驰。”
《豫变纪略》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所以,一般的观点都认为,罗汝才给张献忠暗通信息,瞒着李自成,资助张献忠逃走,救了他一条命。
这样的说法,贬低了李自成等农民军将领的智谋,如果李自成是这种水平,他不可能几次从绝境之中崛起,率领百万之众横扫中原,最后进入北京城。
《绥寇纪略》中的说法更为可信:“(张献忠)军败往归,所从不过数十骑。自成欲以部曲遇之,不肯屈。自成将杀之,汝才力止曰:‘留之扰汉东,以分官军之势,可乎?’资以五百骑,麾曰:‘亟引而东,合革、左,此地非若所当留也。’”
《明史》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但罗汝才的说法有些不同:“自成欲杀之,汝才谏曰:‘留之使扰汉南,分官军兵力。’”
《绥寇纪略》中,罗汝才是用商量的口吻与李自成说话,说明李自成最终同意了罗汝才的意见。更大的可能是,李自成发现张献忠难以与自己相容,便与罗汝才坐在一起讨论,认为大家分散开来,让张献忠前往他更熟悉的长江中游去活动,牵制江汉和东南方向的官军,彼此呼应,把战场扩充到更广大的范围之内。
因此,罗汝才送给张献忠五百匹好马,指示他向大别山一带,去找革、左二营。
解释一下革、左二营。
农民军阵营当中,有所谓的“革左五营”,是指五位农民军的首领,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号,大体是这样的:马守应称为老回回、贺一龙称为革里眼、贺锦称为左金王、刘希尧称为争世王、蔺养成称为乱世王。
这些人和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一样是陕西人,四处征战,各自都有自己的人马,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是一种松散的联盟。这其中,革里眼贺一龙与罗汝才的关系比较亲密。
此时,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两支农民军在大别山中活动,具体也就是安徽的含山、巢湖、潜山一带。
张献忠得到罗汝才的资助,又与河南土寇一斗谷、瓦罐子等人汇合,慢慢恢复力量。但在名义上,他现在属于李自成的拥戴者。
因为官军的阻隔,张献忠一直无法前往大别山,与革、左二营汇合。直到崇祯十四年年底,开封第二次被李自成、罗汝才围攻,丁启睿和左良玉率军增援,湖广一带兵力空虚,张献忠终于有机会通过亳州南下,进入到英山、霍山一带,与贺一龙、贺锦汇合。
那以后,朝廷几次催促左良玉派兵进山搜剿,左良玉毫不理会。
崇祯十五年三月,休养之后的张献忠等部出山,围攻舒城。
舒城位于大别山东麓,靠近巢湖。此时舒城里没有地方长官,守城的是一位名叫孔庭训的参将,部下有一千多官兵。还有一位乡绅胡守恒,早年做过翰林编修。
舒城的防卫一直由孔、胡二人指挥,此前已经坚持了半年。《绥寇纪略》中说,孔庭训的部下军纪败坏,在城中四处淫掠,舒城人不堪忍受,把他们赶出城去。
孔庭训一怒之下,投降了张献忠,帮助他们“以冲棚穴城”,类似于李自成的剜城战术。胡守恒率领军民死守,坚持几天之后,四月初三日,舒城失守。胡守恒被俘,腹部被戳了几十矛而死。
张献忠暂时在舒城住了下来,将其改名为得胜州。
江变(之一)于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