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包容度的中国美食:水城烙锅
第99次来凉都,第101次吃烙锅。
对于凉都人来说:
朋友团聚得吃烙锅,伤心失恋得吃烙锅,
连政府接待也得吃烙锅......
“走,吃烙锅去”,已成了凉都人约饭的惯用语。
凉都人外出返乡后的回魂餐:
不是羊肉粉,就是烙锅。
以前实在捉摸不透:
为什么贵州人这么爱吃烙锅啊?
有一次,我听到彝人传奇组合演唱的歌曲《水城烙锅》,
我就慢慢明白了:
确实,凉都味道:最念是烙锅。
它诠释了凉都人宁静知足的市井生活,
吃烙锅,也是融入凉都市井生活的一种方式。
所以,每次来六盘水都会吃,
烙锅的魅力总让人欲罢不能。
烙锅与茨冲鸡火锅、羊肉汤锅被合称为“水城三锅”。
每每在畅快咀嚼、把酒言欢之后,
我总不禁思索:
烙锅的灵魂究竟在哪里?
为什么会发源于乌蒙山?
据传,烙锅始于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堪称韩国铁板烧的鼻祖。
传说,平西王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彝族,
当地居民为逃避战争,慌忙之中逃进深山,
取来瓦片,架在火上用生菜油烤烙土豆及其他荤素野菜等食物充饥。
借此机缘,这道美味就此沿袭下来。
在我看来,此传不可信!
因一时战事躲进山里的人多了,
为什么只有水城人将此沿袭了下来?
为什么沿袭了300年至今不衰、且越来越火爆?
美食的创造、沿袭与发展,自有其逻辑!
我一向坚信:
地理环境决定劳动方式,
劳动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孕育地域美食,
美食的创造、沿袭与发展,
从来是都是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烙锅作为凉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真的不需要假借一个贰臣吴三桂来屠夫添香。
烙锅之所以发源并盛行于乌蒙山一带,
是因为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
地势海拔较高,植被茂密,食材丰富,
常年阴雨绵绵,雨天如冬天一般,
炒菜上桌会迅速变凉,老是要热菜。
再加上乌蒙山一带食材丰富、绿色生态,
清洗之后,简单的烙一烙就很美味,
就有人发明了烙锅的吃法。
更靠谱的说法是:
烙锅的吃法最早出现在水城八家寨,
摆出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逐渐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星火燎原之势从小镇燃到了水城市区,生意依然红火,
众多商家纷纷效仿,漫延到了贵州各地及全国。
凭借这道全国独一无二的凉都风味,
中国饭店协会于2018年
授予六盘水“中国烙锅美食之都”称号,
授予六盘水烙锅“中国名小吃”证书。
如今的贵阳夜市、小吃街,
最多的摊子得首数烙锅了,
简直是贵州宵夜界的扛把子,
其中,大都还打着“水城烙锅”的招牌,
烙锅的魅力就可见一斑了。
烙锅,顾名思义,是一种采用“烙”的方式烹饪制作的美食,
是把食物放在烧热的器物上焙熟,
它将几十种烹饪技法中的“烙”广泛运用并发挥到极致。
最简单的食材,最简单的做法,
却能最大的保留各种食材本身的味道。
早期的烙锅,形式和食材都比较简单,
一个简单的小桌子,中间抠出个圆洞,
下面放一个蜂窝煤炉子,盖上一个特制的砂锅,
中间凸起,周边呈下坡状,边上形成一个沟槽,
锅上刷上菜油,放各种简单的食材,
滋滋作响,香味四溢,配上小蘸碟,喝点小酒,
风味独特,价廉物美,好不惬意。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如今的烙锅已多式多样:
按材质来分,有铁锅、有砂锅,
铁锅薄、加热快、容易糊,较少见;
砂锅厚,保温性好,温度均匀,不粘锅,食材在上面慢慢的被烙出焦香油份渗出,很是享受。
按锅形来分,有平锅、凹锅、龟背砂锅、龟背活油砂锅,
平锅如韩国铁板烧,需要用铲子经常翻炒;
凹锅、龟背砂锅最为常见,简单实用;
龟背活油砂锅算是大方人的独创,一口土砂锅,一碗活油蘸水,这就是活油烙锅。
所谓活油,其实就是生猪油、大方皱椒、黄豆、葱花、香菜等佐料做的蘸水,
随着烙锅的持续加热,蘸水里的油慢慢融化,
与其它佐料相互融合,咕嘟咕嘟,香味四溢,
别提有多带劲了!这才是我的最爱。
有些区域还升级成了三层锅,堪称烙锅多宝塔。
按做法来分,有原食材烙法、先腌后烙法、先炒后烙法,
原食材烙法,讲究食材新鲜、菜油鲜香,在水城、六枝、纳雍、赫章、七星关一带比较流行;
先腌后烙法,先用辣椒面、酱油、盐等调料先腌渍一遍,这样更入味,在黔东南比较盛行;
先炒后烙法,则是先翻炒成半熟之后再烙,既有味道,又保留的烙锅的氛围。
按地域来分,有水城烙锅、大方烙锅、织金烙锅、纳雍烙锅等;
除了融合了当地的食材以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特色。
各个店铺也在辣椒面、蘸水、配菜等各方面绞尽脑汁、各显神通。
全有福烙锅、八家寨烙锅、聚源烙锅、陈氏烙锅、安彝烙锅、三线人家烙锅、天下第一锅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无论是哪一种烙锅,
都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蘸碟的香辣,
甚至,辣椒面和蘸水才是灵魂。
独家秘方制作的辣椒蘸碟和蘸水,
才是烙锅店留住食客的秘密法宝。
辣椒面丢分的烙锅店,
就好像没有化妆就上街的少女,
回头率会少得可怜。
烙锅的蘸水分干料和湿料两种。
干料的常规配方是辣椒粉搭配盐、味精、花椒、胡椒粉和葱花。
但嗜辣的贵州人并不能满足于一种辣味,
不同的辣椒搭配不同的制作方法,
连干辣椒蘸水也能吃出花样来。
洋芋粑也是烙锅的一大特色。
煮熟的洋芋先捣成泥状,然后加入少量调味品和面粉,
捏成饼状就是洋芋粑了。
放到烙锅里烙到两面都呈金黄色,
集软、糯、香于一体,蘸上秘制蘸水,
既解饥,又解馋。
除了辣椒面和洋芋粑,烙锅店最有特色的,还得是煮啤酒了。
好些店将啤酒、柠檬、红枣、枸杞组合起来,
经过加热,制作成了一款口感清甜,度数也很低的饮品。
外地人着实惊呆了!
其中滋味,自然是只有喝过的人才知道。
烙锅,是凉都人的独创,
作为火锅和烧烤的矛盾结合体,贵州人的铁板烧,
它的灵魂在于两个字:非常包容·超级自助·极度方便!
它和重庆火锅、北京涮锅一样:
是中国最有包容度的美食。
真可谓是:一锅容天下,万物皆可烙。
烙锅的包容是多样性的:
食材类型很包容,
各种蔬菜、各种肉、各种粑粑......任由你选。
牛肉、五花肉、排骨、韭菜、莲花白、黄粑、鸡皮、脆骨、掌中宝....
几十个菜品,总有一两个菜品是你喜欢、甚至让你留恋的。
所以在贵州,如果你暂时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烙
锅永远都是一个最佳的折中选择方案。
口味兼顾很包容,
烙锅能最大程度的尊重每个人的爱好、口味,
食材选择、口味偏好、生熟程度,自选自助,
自行烙制,自行把控,每个人都是厨师,充分尊重每个人的要求。
用餐人数很包容,
吃烙锅,不用太考虑人数,
位置不够、菜品不够,随时加,
非常方便,极度包容。
吃烙锅,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
也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独特的贵州饮食文化,以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着最深厚的感情。
我很多凉都的朋友,都是在烙锅桌上认识的。
吃烙锅,有一种团聚的味道。
邀三五好友,围着小桌,烙一锅调制好的菜,
尽情地谈笑风生,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亲人朋友、过年过节,团聚在烙锅旁,
说说笑笑,问候着彼此最近的生活。
吃烙锅,讲究的是一种氛围。
烙锅上面的聚会远比酒桌饭店里面的聚会来得自然和惬意,
所以,哪怕它的做法是多么的简单,哪怕它的口感非常的一般,
也能迅速地吸引大批喜欢它的人聚集而来。
烙锅,在凉都人眼里从来都不仅仅是烙锅,
而是凉都人的烟火,更是不少贵州人的“乡愁”,
嗦了羊肉粉、吃了烙锅,才叫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