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京新片立项,大概还是和他的大院出身有关
文 | 开寅
距离叶京的首部电影作品《记得少年那首歌》的拍摄过去了将近六年,而电影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早已完成等待上映,这位永远徘徊在中国影视圈边缘的北京「老炮儿」又有了第三部作品的消息:电影《成长在明天》在电影局立项。
看剧情介绍,这大概又是一部返回到那个让他风光无限的七十和八十年代,再次咀嚼体味北京大院子弟「残酷青春」的叶京标志式作品。
叶京和王朔一样,出身于北京西郊的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大院。他俩甚至住在同一幢家属宿舍楼,是上下楼的邻居。但与小时候又乖又蔫儿的王朔不一样,叶京和他哥「夜猫子」曾经是打遍全院无敌手的「横主儿」。
叶京
《记得少年那首歌》很大一部分情节就来自于当年叶京一家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四川宜宾的真实经历。根据叶京的自述:当年他们几个十几岁的北京「生瓜蛋子」趟平了整个宜宾的流氓团伙,真的成就过一段靠着拳头叱咤风云的难忘时光。
得益于北京大院文化的熏陶,很多当年的干部子弟在街头勇猛的同时,还夹杂着些许浪漫和自命不凡的文艺范儿,有如《记得少年那首歌》中边挥拳边诵诗的少年。毫无疑问,这样「文武双全」的酷劲儿也正是年轻时的叶京所向往的。
多年以后,久未谋面的儿时旧友曾经惊讶地问他:你怎么搞上影视了?但按照叶京的说法,他比姜文、冯小刚甚至是王朔都更早接触电影。他甚至是中国第一部独立地下电影的创作者之一:早在文革刚刚结束的1978年,还在部队当兵的叶京「伙同」在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上班的朋友借了单位的摄影机和胶片,找到后来出演《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女演员杨海莲,在北京香山拍摄了一部三十分钟的短片《野菊》。
这很有可能是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第一部由私人主导拍摄的影像作品,甚至在当时曾经引起了有关部门关于「私人电影」是否合法的讨论。
初次拍电影的经历让叶京兴奋不已,他随即退伍回到北京准备投身影视行业。但无奈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落榜,参与不靠谱的影视制作项目又毫无成果让他一度灰了心。他随后成了那一拨最早的「个体户倒爷」,从广东往北京「倒卖」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和王朔合伙开了北京第一家个体川菜馆,南下深圳游走于黑白道之间开起了讨债公司,九十年代回到北京又在北三环开了当时京城最大的迪厅「JJ」。
从前的旧相识王朔、冯小刚、姜文、马未都等人都前后脚进入了影视圈并且干的风生水起,这让他心里痒痒的不行,终于埋头在家里写出了电视剧剧本《梦开始的地方》(1999)。
《梦开始的地方》(1999)
它讲述的是一群从文革时代走出来的北京大院子弟,在一个飞速化的改革开放年代中所展开的情感与信仰追寻历程。
大院子弟的出身背景让他比任何同时代的影视剧导演都更好的把握了剧中人物的个性和心理:他们既可以是在北京街头巷尾好勇斗狠的混子青年,也可以是在躁动的新时代面对各种新生事物挑战的冒险者;他们可以是为了个人荣誉和国家安危战斗在前线的战士,更可以是为了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一切的理想主义者。
这些在外人看起来似乎大相径庭的个性特征,因为在北京部队大院中长期弥漫交织着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经过提纲挈领式简化的共产主义和洋溢着青春荷尔蒙气息的躁动不安氛围而聚合一起,让成长于其中的年轻人具有了叶京同样的独特大院子弟气质。
《梦开始的地方》(1999)
在某种程度上,叶京在其后的所有影视作品中刻画描述的都是他自身的镜像。
《梦开始的地方》的剧本在很多影视大佬手中流转,这其中也包括姜文和管虎。很多人都表达了对这个本子的喜爱,但最后却没有人愿意真正接手投资和执导。叶京一怒之下自己找到了资金并亲自披挂上阵担任导演。
筹备和拍摄《梦开始的地方》过程中的种种遭遇让叶京对始终不能完全融入的北京影视圈充满了失望和敌意。于是他花了一个月写了《贻笑大方》(2001)的剧本,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荒诞嘲讽口吻对影视行业的种种乱象和潜规则进行了充满喜剧色彩的鞭挞。
剧中混迹于影视圈的四个混子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想方设法借拍摄电视剧为名「扎钱」和泡妞,在一系列胡吹乱侃的骗局和真真假假的情感中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
《贻笑大方》(2001)
《贻笑大方》是中国电视剧史上非常少见的荒诞剧,几乎是开了电视剧非线性叙事的先河,其中具有强烈批判口吻的喜剧化讽刺和套用《美国往事》《教父》《我的父亲母亲》《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流行经典电影桥段而加以重新利用的思路也堪称奇葩。
但同时,贯穿其中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和情感思路依然带着大院子弟的浓重气质。特别是亲自出演主角的叶京自始至终都穿着一条绿色军裤——这是七十年代北京大院子弟的服饰标配。
别看叶京本人始终徘徊在北京影视圈的「大门」外,但他却发掘出了不少日后大红大紫的影视明星:现在已然成为「国产银幕硬汉」的张涵予正是在出演了《梦开始的地方》以后才正式踏足电影电视剧表演;而文章和白百合这两位如今的一线明星,也正是被叶京选中出演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才算是真正出道进入了影视娱乐圈。
当时还叫白雪的「乔乔」
另一方面,叶京的「发小」王朔在他的创作中依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叶京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2006)即是脱胎于王朔的长篇小说《玩的就是心跳》。
而随后的《再过把瘾》(2011)则再次改编了王朔的著名作品《过把瘾就死》,我们在其中还能隐隐瞥见王朔另一部作品《永失我爱》的影子。
无论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还是《再过把瘾》,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梦开始的地方》的延续。《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几乎是借王朔作品的内容架构重拾了《梦开始的地方》的整体表达思路:一群在年少时有着各种恩怨情仇的大院子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事业与情感冒险。
他们的生活轨迹几乎与叶京在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相同。而《再过把瘾》则放大了《梦开始的地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的情感纠葛线路,将这一代人对于生活所抱有的理想主义态度用几段生离死别式的爱情故事呈现出来。
《再过把瘾》(2011)
应该说,叶京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不同侧面和层级上的自我表述,所以当他借着《记得少年那首歌》真正返回少年时代去重温那段在他看来不能磨灭的记忆时,我们在其中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怀念、留恋和感时伤怀,也深深感到了引以为豪和深深陶醉的心态。这在某些旁人看来,可以冠以「自恋」来明确概括。
早在2015年,叶京就表示尽管《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长达52集,但他对其中所表达的主题内容依然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又把它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
尽管有着「女扮男装」反串噱头的电影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上映还遥遥无期,但看来这条自我表述之路将在《成长在明天》中依然延续,而叶京也成为中国唯一一位自始至终聚焦于表现北京大院子弟生活的影视导演。
在大院文化已经消失殆尽的今天,年轻一代观众是否能真的理解他作品中的人物所传达出的情感实质?这已经成为一个疑问。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他自始至终想要表达的都是发源于六、七十年代北京西郊部队大院的那一份理想主义情怀;而他想挑战的,则很可能是业以灰飞湮灭于时代变迁中的过时对手。
这无疑让他成为了当代中国影视圈中一位堂吉柯德式的特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