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县朝鲜族的由来
长白县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县,是吉林省东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长白山南麓,鸭绿江上游北岸。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一市(惠山市)五郡(三池渊郡、普天郡、三水郡、金贞淑郡、金亨稷郡)隔江相望,西部与临江市接壤,北部与抚松县毗邻。国境线长260.5公里,占全省边境线的18%,占白山市边境线的60%。
自古以来,朝鲜民族在东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经数干年的历史进程,他们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积极开发、建设东北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争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多方制约及受民族不平等政策的影响,逐步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和特点,被同化化为他民族。现在的长白朝鲜族,是近代或现代从朝鲜半岛迁来的朝鲜民族本人或他们们的后代。这些人迁住长白后,做为开拓、建设、捍卫长白的生力军,继续保存本民族群体、本民族文化、本民族特点,堂堂正正地步入伟大中华民族的行列。
满族(女真)在东北地区重新崛起,不断扩张势力,为卫守边防,在鸭绿江以北修筑“东条边墙”—柳条边(现在均属于辽宁省)于1644年进关灭明,建立清朝。这时,柳条边内的满族各部落,大部份都随军转移到关内。1677年(康熙16年),清政府把长自山和鸭绿江、图们江以北约500公里地区,定为清朝的发祥地加以封禁,严防外外族流入。因此,鸭绿江以北的广阔区域,变成人烟稀少、空旷荒凉的地方。
19世纪20年代中叶,朝鲜北部鸭绿江上游咸境道一带连年生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老百姓很难维持生活。因此,朝鲜边民谋求生存,便从鸭绿江上游越江,冒禁潜入长白境内。到江北打柴割草,过几年,有些私垦农民朝耕暮归,进而春来秋回、后来则携眷造舍、 定居在江北长期耕作。
由于鸭绿江和图们江南岸的朝鲜边民不断潜入封禁区,清朝与朝鲜之间时常发发生一些外交纠纷。为此,1712年5月,清政府和朝鲜政府派代表攀登长白山,助立定界碑,建立边境哨卡,加强巡视、若一旦发现犯禁潜耕者立即驱逐出境,便毁田平舍。清朝的这一措施,并没能阻止朝鲜边民的越江私垦。越江潜入的朝鲜边民,为避开清朝的巡视,有的进深山沟散居在林中或沿山谷溪间逐步转入内地有的向因江宽水深而巡视比较松弛的鸭绿江中游(临江)地区移入。
据《长白状况》(日文版)记载,道光11(1831年),在帽儿山的北汤河一带发现两户朝鲜人;道光25年(1845年),有18名朝鲜人迁往临江,翌年20多人移居七道沟。咸丰2年(1852年),咸境道端川籍移民10多人在老岭下开荒种地。这些人,就是是近代从朝鲜迁入长白的第一批移民。
清朝对鸭绿江、图们江北岸的封禁政策,到1845年逐渐松独。于光绪元年(1875年),彻底废除封禁令,从此为朝鲜边民迁人长白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段时期,由于朝鲜封建统治者通过“三政”政策(有关农业源的“田政”、有关军费的“军政”、有关春借粮秋还粮的“还政”)对农民民进行残酷剥削,而且1861年、1863年、1866年,朝鲜北部地区发生前所未有的大水灾,1869年和1870年又连年发生旱灾,使广大民众置于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聊生。在这种情况下,朝鲜边民就把风景秀丽的长白地区当做遇难之际能丰衣足食的“松风乐园”、“世外桃园”,纷纷背井离乡,扶老携幼,陆续越江迁入。因此,光绪7年(1881年),移住在长白的朝鲜族达1350户,人口5630余名。
1910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朝鲜,朝鲜境内的义兵纷纷涌起,其中一部分转入到山高林密的长白地区,组织武装队伍,进行军事训练。此外,还有一些参加过1919年“3:-1运动”的反日爱国志士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恐怖统治的朝鲜国民,为摆脱血腥镇压、无情屠杀及无边无际的监察,连续不断地越江进入长白境内,使长白的朝鲜族人口急速增加。1925年居留在长白的朝鲜族,总共2452户,人口达到12620名,1936年,随着抗日联军进驻长白后,主张抗日救国的朝鲜国民,像潮水般的涌进长白,到1937年为止,长白的朝鲜族移民达到4257户,人口剧增到24349名。
1876年,清朝在中朝边境地区设风凰直属厅安东县,次年设宽甸县、怀仁县、通化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把把长白归属通化县管辖。但是,由于长自白地处山高路远、人口稀少、森林茂密的边区,通化县府难于防护管理。所以,朝鲜边民仍然继续涌入长白境内伐木、淘金,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长白移往内地。因此,光绪6年(1880年),凤凰直属厅特派防守统领左宝贵,驻临江帽儿山左岸建围防护。然而,这种措施也因人力、物力有限,无法防守长白一带,仍使朝鲜边民自由自在地来往走动。1902年设立临江县,把长白划入临江县,并把三道沟至八道沟一带统归一处,称之为庆生堡,把庆生堡以东统称为长生堡。但是,长自白境内的朝鲜移住民对这种划分却不予接受。光绪34年(1908年),清政府批准设置长白府。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和奉天巡抚唐绍仪,派张凤台到长白着手建府。12月5日,张凤台一到长白就给予责:“--近来,长白的韩(朝)侨有事上书,则称新别社、大同社、间岛社,而不称长生堡、庆生堡是何居心?….并于7日修订下发《边郡内治法》,指示:“韩(朝)侨住鸭绿江北岸,均系越境垦民。据光绪25年(1899年)中韩(朝)条约,理应我方准其安业,保护其生命财产,但以后一律禁止越境,不许再用大同社、间岛社等名称。应把鸭绿江北岸的韩(朝)人聚居区划入乡甲统一管理,实行乡约制。
长白府成立初期,总办张风台开始组织修建自塔甸(长白街)经梨树沟、二道岗、四栋房、嘉鱼河到临江的“龙华冈驮道”,并建造大小江船6只通航安东,用水、陆两路从山东、河北招来移民务农、经商,在只住7户人家的塔甸开设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这个时期,长白流通朝鲜金票。因此,张风台呈请东三省官银号(银行)设置长济官银号,放出350公斤白银以济垦、商民之需,同时,阻止朝鲜金票的流通。
张风台又感到有必要再次整顿地名,就以天干地支与温良恭俭让顺序, 把原编两堡内的各村庄改为15个社,继续实施乡约制。两个堡分成15个社以后,由长白府任命社长乡约,并且通过社长,乡约管理朝鲜族火田民和垦民,这些社长和相约虽然有官府任命但是只是负责教育社民遵纪守法、替官府征收税金或为官府做耳目、传达官府指示等跑腿儿的事,连薪水都没有。这样,社民们除缴纳各种官税、地租之外,还要额外负担社长。乡约的经费。因此,不少的火田民和佃农,找到官府,控诉贪官污吏的罪行,要求取消非法负担;个别人则秋收后暗中盗运,,趁夜渡江而去。在这种压力下,长白县知公署(中华民国2年,即1913年将长白府改为长白县知公署,实行区长制),于1915年以减轻老百姓负担为理由,撤消了各社的社长,1930年4月又撤消乡约,只保留了牌长。虽然如此,据1915年的统计,当时居留在长白的3785户朝鲜族(其中纳粮壮丁为4383人),共纳粮87.64万公斤(每人平均200公斤)。此外,家家户户还得交纳官税、牌长经费、子女学费、警务费等,可见负担之重。
中华民国政府为“外顾邦交、内谋治安”的需要,对朝鲜移民的统治和管理越来越强化。民国10年(1921年),奉天省制定《监察韩(朝)侨章程》,实行十户连坐制,严控朝鲜移民的流动,并逮捕100多名反日独立党人士。其中,半截沟独立党负责人李仁奎死于长白监狱,金振华等人被移交给朝鲜惠山警察署,朴俊燮、金铉等大多数独立党成员,被判处8年一10年徒刑。为了摆脱中华民国政府的这种残酷镇压和强硬措施,居留在长白境内的朝鲜移民再一次向外流动,到1925年,其人口减少为12620人。
截止2011年末,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总户数39270户,总人口为86340人。其中朝鲜族占比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