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专业一样折出西服方巾?
关于西装,我们已经聊过很多话题了,对于关注马克早晨的朋友来说,挑选一件心仪又合体的西装不再是难事。不过,要想穿得更加精致有型,少不了对于细节的展现。
无论是要求Black Tie的正装场合,还是时髦绅士的日常着装,口袋方巾都可称得上是西装上的华丽点缀。那么,口袋方巾有什么样的故事,从挑选到穿搭再到折法又有什么小技巧?
今天马克先生就来与你聊一聊西装配饰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口袋方巾。
Pocket square
口袋方巾曾是地位的象征
方巾的历史由来已久,但真正和时尚配饰挂上钩,还要从14世纪说起。
在14世纪的欧洲,方巾开始被上流社会作为一种装饰品流行起来,那时的方巾多用棉、麻、丝绸等各种高级的面料的做成,并被绣上美丽的图案,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法国贵族甚至用带有气味的方巾克服因为长时间无法洗澡带来的体味。
到了16世纪,方巾的地位愈加稳固,一款意大利生产的精美蕾丝方巾如同珍宝一般可以代代相传。
到了19世纪,两件套西装逐渐成为绅士时尚的主流,衣着讲究的男士突然意识到,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方巾与口袋里的硬币和其他脏东西混在一起,于是就把方巾放到了左胸的口袋中,这种风格很快广受欢迎。
20世纪初,随着不同折叠技术的流行,口袋方巾已经确定了自己作为一个重要时尚配饰品的地位,衣冠楚楚的欧美绅士们非常乐意展现自己胸前的方巾装饰。
关于口袋方巾的尺寸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认为不应该用各种尺寸的方巾,于是她让她的丈夫国王路易十六下令,将方巾尺寸定为16×16寸,Pocket Square(口袋方巾)一词也是她发明的。
▲ 法国皇后 玛丽·安托瓦内特
如今,口袋方巾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饰,尤其受到知名人士和时尚达人的欢迎,对于想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男士来说,口袋方巾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优雅与时尚的感觉,它可以让你用最小的付出,让一身西装优雅升级。
How to fold
方巾的6个经典折发
如何折出漂亮的形状呢?下面马克先生就来教你几招。
总统折 The Presidential Fold
总统折这是最为保险也最为正式的方巾折法,低调又不失雅致。只需要将口袋中的正方形对折,再对折,然后再垂直对折,这样放在口袋里就剩下一个小正方形了,将手帕干净的边缘整齐地对齐,紧挨着口袋的顶部,就大功告成了。
蓬松折 The Puff Fold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折法。首先把方巾对折成一个三角形,再把两个较宽的角对折,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菱形。再把两边向后折叠,把底部向上折叠,这样就得到了一个顶部有一个点的小正方形,然后把鼓起来的部分放在口袋的顶部。
达纳韦折 The Dunaway Fold
达纳韦折其实也就是反过来的蓬松折。捏住方巾的中央,将它方巾拇指和食形成的指环,小心地往上举,然后,把它放进你的口袋,整理一下露出来的花边。这款褶皱有着丰富的层次感,能够给人一种花卉艺术的感觉,虽然看上去有点漫不经心,但却有说不上来的得体之感。
一角折 The One-Point Fold
这是最基本的尖角方形外观,将布料对折,然后再对折,这样就有了一个紧凑的方形,然后把两个外角稍微对折,形成一个圆锥形,最后,把圆锥体的底部折回去,把圆锥体朝上放在口袋里。这种方法简单实用,适合各种商务与休闲场合,与休闲西装最为般配。
两角折 The Two-Point Fold
想稍稍考究一些又不想太麻烦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两角折法。把正方形进行对折,从一角叠到另一角,但要稍微歪斜一点,然后将两边分别向内折叠三分之二长度,再将底部后折到需要高度,要确保口袋里尽可能的平整,不要有多余鼓包。
四角折 The Four-Point Fold
四角折也称为皇冠,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折法。
首先把布对折,但要使这两点稍微偏斜,然后遵循与三点相同的技巧,对角折叠底部的角,添加第三点和第四点,最后,将下面向内折叠,使之整齐划一,便于放进口袋。因为褶皱大,布面前后都会显示出来,所以四角折更适合亚麻之类的薄布,与前几种相比,它显得更加时尚有型。
How to match
方巾的简易搭配法
方巾颜色的选择,需要与西服、领带或内搭相互衬托,避免显得突兀与累赘。
选择与领带相匹配的颜色是比较保守的搭配方式。
但要注意,如果你的西装和衬衫的图案本身就很重,建议你选择更加精致简单的图案,或者干脆选择纯白色的方巾。
选择有碎花元素的方巾,就能够使西装感觉更轻松。
选择与西装反色相差大的撞色进行搭配,就能够凸显层次感,让视觉感受更丰富。
方巾折叠后的厚度要与西装一致,要记住的一点是,织物越轻,方巾就需要越大,以确保最终的呈现效果。
口袋方巾的搭配关键在于对比和变化,即使是最保守的西服也可以在口袋里设计出最精致、最引人瞩目的款式。
熟练掌握几种基本的方巾折法,是能让你的西服整体品味瞬间提升的好办法。你都学会了吗?
图 片 来 源 于 网 络
原 创 资 源 转 载 请 备 注 原 出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