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老字号”保定槐茂酱菜,传承三百年的酱香味道
槐茂酱园历史悠久、世代传承的老字号,延续的不仅仅是一行行的商脉,更凝聚了一段段城市发展的历史。
清末,作为直隶省的省会,保定曾商贾云集,出现了槐茂酱菜、刘伶醉、马家老鸡铺、白运章包子、稻香村、望湖春等远近驰名的数百家老字号。如今,这些老保定人耳熟能详的百年老字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老字号不仅仅是一个个商业符号,还成为保定历史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融入了城市的文化血脉。近年来,保定高度重视扶持和保护老字号,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秀民族文化和独特技艺的老字号加快创新发展,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发挥老字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老字号历久弥新,特色彰显。
人们通常这样介绍保定: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除了铁球,三宝中两宝都在槐茂。
槐茂之于保定人又是什么?是舌尖上浓浓的酱香味,也是欲说还休总也抹不掉的乡愁,没有什么是一包槐茂酱菜消弭不了的。
槐茂酱菜---凝聚保定人情感的文化符号
从西大街到七一路,再到定兴县新厂区,时光荏苒300余年,槐茂酱菜犹如随水浮萍,虽有起起伏伏,却总也坚挺,香气不沉。
考证槐茂渊源,多有传说逸闻。但其源自清康熙年间,由绍兴赵氏辗转落户于保定府,在西大街二道口(现永华大街与西大街交会处)东北角大槐树下落脚开店则是共识,别无旁议。
因老槐树绿影遮街,赵氏借景生情,遂取槐茂二字将小店命名为“槐茂号”,期盼生意兴隆,福荫子孙。
保定是京南畿辅重地,尤其随着洋务运动兴起,古城的经济、政治、文化空前发展,而槐茂酱园也日趋鼎盛。在全城50家酱园中,槐茂酱园是当仁不让的首户,其时腌制酱菜大缸多达2000余口,所雇员工足有上百人。而时任掌柜赵仲芸因经营有道、家资雄厚,更因办事公道、广结善缘,被推选为保定总商会会长,成为当时保定经济界的头面人物,荣极一时。
由于味道融合南北,制作精良,彼时槐茂酱菜畅销京津冀,脱销是常态。某日,槐茂酱菜到货,《天津益世报》专门登报发消息,广而告之“槐茂酱菜到货了!”欣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槐茂酱菜就是发,慈禧吃了都说好
槐茂酱菜不仅是平常百姓家的家常菜,更曾与宫廷结缘。据《光绪朝廷实录》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从西安回京途经保定,品尝槐茂酱菜后大悦,赐名“太平菜”,寓意“天下太平”。自此,槐茂酱菜身价倍增,每市斤白银一两七钱,合现价500多元。
“保定酱菜驰名久,甜酱包瓜浮秋油。果仁糖蒜质而美,豆豉紫萝味更优。”传承300余年不间断,槐茂酱菜自有其味道密码,深得其味的有心人也曾作诗为之赞叹。
品牌与产品全面升级
槐茂酱菜总工程师曹宝忠从十几岁起即入厂工作,从化验员干起,切制、腌渍、脱盐、酱渍各个工序无一不精。他说,槐茂酱菜传承300多年,要说有诀窍,那就是追溯本源味道的执着匠心、讲究传统工艺的极致信仰。
曹宝忠说,槐茂酱菜除了制作工艺一丝不苟,原料一定要好。比如,小红萝卜必须脆嫩,韭菜花必须鲜嫩纯花。每个菜种都有长期合作的菜农定期供应,固定而质优的菜源,既保证生产有序,又让酱菜味道得以稳定、深入人心。
历经时间淬炼,百年品牌正抖擞精神,依托现代科技工艺,在保持老字号神韵的同时,焕发出另样勃勃生机。
七一路的老厂区,大部分车间虽已关停,但仍然散发着浓郁的酱香味。在化验车间,一名女工拿着温度计在一个由稻草帘遮盖的容器里测量,并向曹宝忠报告温度:“34℃,正常!”
掀开稻草帘,只见一尺见方的木盒内装有花生粒大小的灰色颗粒。“这可是宝贝,是我们正在培养的米曲霉,用来丰富酱料品种。”曹宝忠说,酱菜的灵魂是酱,而现在人们口味多元,因此制作酱料也要与时俱进,研发要跟上,技术储备也要做足,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不同味型的酱料和酱菜。
生产工艺也进行了彻底改进——首家采用圆盘制曲机、率先自主研发出专用的面粉连续蒸熟机、首创太阳能后熟发酵储存面酱工房,在距离老厂区60公里外的定兴新厂区,第一期产能3万吨的厂房内,制曲、蒸面、晒酱等工序环节,基本上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数控化,车间内几乎再也看不到工人挥汗如雨的场面。
输出中华酱文件,成为中国酱代表
作为保定市仅有的两家“中华老字号”之一,2006年,槐茂品牌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品牌;2007年,槐茂酱菜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槐茂商标多次被评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槐茂什锦酱菜曾获得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等。
如今,作为槐茂百年老字号的传承者,河北保定槐茂有限公司已完成改制,融入了资本力量与品牌活力,确立了“中国甜面酱第一品牌和甜面酱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发展战略,正在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甜面酱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