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和曾国藩都是大学士,两人谁的地位更高?

和珅和曾国藩都是大学士,两人谁的地位更高?

和珅为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为武英殿大学士,谁的地位高?曾国藩为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为文华殿大学士,谁更位重权高?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满足相关要求的,可以授予学士学位。其实,学士一词,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的学士,最早是指在国办学校读书的学生。比如,《周礼·春官·乐师》就有“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郑玄注曰:“学士,国子也。”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都是官办学校,能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学生,是为国子。而《庄子·盗跖》中“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中的学士则又泛指读书人。所以说,最初的学士都是学生,而现代意义的学士,则是学业有成者所获得的学位。

到南北朝后,学士才升格为职官。比如,南北朝时,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始设翰林学士,为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如《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虞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会于禁中”,参决谋议。

翰林学士的职守是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唐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

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制指翰林学士临时受皇帝之命撰拟的诏书,外制指中书舍人所拟,由中书门下正规机构发出的诏书。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他的文集中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区别。

翰林学士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能升任宰相。只是,能混到如此高位的学士可谓凤毛麟角。在古代的王朝官僚体系中,不仅只有学士,还有大学士。大学士一职为唐中宗时始设,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

唐朝的大学士只是兼职,都是由宰相兼任的。“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春明退朝录》)。”

这里的“馆职”,指的就是四馆(殿)学士,唐时四馆(殿)指的是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昭文馆)、集贤殿、观文殿及崇政殿,四馆(殿)学士均为宰相兼职。宋朝仍沿用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崇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大学士的职责发生彻底改变,是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诛,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以皇帝一人而统领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有司衙门,一个人再强大,其精力毕竟有限,朱元璋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两年后,始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

“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明史·职官一》)。”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有人渐升为大学士,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成祖时的内阁大学士,品阶不算高,只有正五品。明仁宗朱高炽时,又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号称辅臣。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满清入关后,仍然沿用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品级比明朝高了许多,。清大学士系殿阁衔,本来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凡四殿二阁。乾隆十三年(1748),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的对称的局面,遂为定制。

依清制,各殿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另有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虽然都为正一品,但是,实际地位却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但是,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只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三殿三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协办→东阁→体仁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三殿三阁”成为定制后,因保和殿不常置,自此序班以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六大学士之首。但是,事也有例外,光绪年间,李鸿章为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满洲镶白旗人)为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占了身为满洲人的光,武英殿大学士发生逆袭,转而位居于身为汉人的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之上。其后,“三殿三阁”的排序又变成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李鸿章与和珅都曾为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曾为武英殿大学士,如果按照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的排序,李鸿章与和珅的地位均高于曾国藩,但是,由于光绪年间,武英殿与文华殿的排名发生了逆转,所以,和珅都的文华殿大学士要高于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而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与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则拼成同级的了。

相关推荐

​秦朝末期为何连统帅数千人马的刘邦都打不过?

69

秦朝末期为何连统帅数千人马的刘邦都打不过?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76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在古代庞大的官僚机构,是皇帝统御天下的必要配置之一,毕竟皇帝是人不是神,所以肯定需要官僚机构协助他治理这庞大的天下。 但官僚机...

​中印战争是哪一年(1962年中印战争怎么回事)

​中印战争是哪一年(1962年中印战争怎么回事)

106

中印战争是哪一年(1962年中印战争怎么回事) 1962年中印战争有多难?战前,毛主席问张国华:我们能不能打赢?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地球最强陆军暴打十七国...

​晋初三杨,作为百年冠族之首为何会走向覆灭?

195

晋初三杨,作为百年冠族之首为何会走向覆灭?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晋初“三杨”家族走向覆...

​清朝衙役地位低、收入少,他们是如何敛财的?

85

清朝衙役地位低、收入少,他们是如何敛财的? 衙门,旧时称官署为衙门 ,即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其实是从“牙门”二字谐音所来,到了魏晋时期才改为“衙门”,此后一直沿用到...

​杜如晦功劳那么大,为什么李世民却容不下他?

84

杜如晦功劳那么大,为什么李世民却容不下他? 众所周知李世民心胸宽广,文武兼备,并不滥杀功臣,那么杜如晦功劳那么大,为什么李世民却容不下他?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

​李信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哪些功劳?

134

李信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哪些功劳? 嬴政掌权后,开始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灭六国兼并天下。经过努力,嬴政最终于公元前221年完成史无前例的功业,而他因为自己功业伟大,于...

​韩信到底是如何做到十面埋伏的呢?

56

韩信到底是如何做到十面埋伏的呢? 公元前202年冬,北风呼呼地吹,像是悲歌,也像是挽歌。 项羽率楚军退到了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楚汉之争的决战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决战...

​古代大臣死后谥号能不能用文字?

​古代大臣死后谥号能不能用文字?

131

古代大臣死后谥号能不能用文字? 古代大臣死后谥号能不能用“文”字?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古代文武大臣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一生的功业事迹给予一种称号,...

​古代真的有侠客吗?揭秘历史上真实的侠客群体

140

古代真的有侠客吗?揭秘历史上真实的侠客群体 武侠小说大家都看过,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过侠客吗?古代真正的侠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大家揭秘历史上真实的侠客群...

​孙权和关羽都解决不了乐进 此人实力到底有多强

​孙权和关羽都解决不了乐进 此人实力到底有多强

86

孙权和关羽都解决不了乐进 此人实力到底有多强 对曹魏乐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打不过,关羽战不过,曹魏名将乐进实力有多强? 关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