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聂帅唯一后代,用5年时间从少将升中将,丈夫是上将,今年91
198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信者是已退居二线的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
他在信中非常严肃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高干子弟教育问题的看法。聂元帅极为重视家风,生平仅有一女聂力,聂元帅对她的教导非常严厉。
女中自有豪杰在,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性中将,聂帅的女儿聂力就是一位巾帼豪杰。
01
聂力出生在战火纷飞的1930年,母亲张瑞华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后来曾任中纪委员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处长。聂力的父母是在广州起义后结缘的,如今看来,二人的相遇相知颇有戏剧性。
张瑞华是河南信阳人,父亲是个封建又重男轻女的落魄地主,基本不管这个女儿。张瑞华只好一边做零工一边读书,费尽力气考上信阳师范,在那里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员,年仅16岁就参加了革命活动。
1926年,张瑞华经由老师推荐入党,成为为我党传递过多次情报的地下交通员。入党后第二年,她奉命奔赴前线,跟随卫生队到武汉去抢救“四一二政变”中受伤的我党军人,随后又受组织安排南下参加南昌起义。在那里她见到了聂荣臻,但二人交集很少,浑然不知命运早已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
1927年8月,党中央下令发动南昌起义,身负重任的聂荣臻不得不到处奔走,劝说第二十五师参加起义,并参与起义军整编,随后又出任第十一军党代表,随军一起到达广东。
同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经过三个昼夜的血战还是失败了,反动势力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危急时刻聂荣臻和叶挺一起果断下达撤退命令,让教导团和起义军余部将近1200人得以保留。
02
广州起义期间,张瑞华作为一个弱女子,也在战场上拿起了驳壳枪,在肃反运动中跟随组织抓了上百名反动分子。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在反动势力的围捕下不得不到处隐蔽,张瑞华在当地一个战友家中避风头,直到一周后才不得不转移到香港。
没想到在她逃往香港的第三天,聂荣臻在妥善处理起义善后工作后,组织委派他出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并命他前往香港继续进行地下工作。
张瑞华到香港后,再度成为我党地下机要交通员,她和聂荣臻在工作中有了很多交集,逐渐互生好感,很快向组织递交了结婚申请。
1928年4月,二人共同组建了家庭,一年后张瑞华怀孕,并于1930年秋生下了女儿聂力,这也是聂荣臻元帅的唯一后人。
张瑞华分娩时遭遇难产,而聂荣臻当时正为了任务到处奔波,没法陪伴在妻子身边。聂力出生3天后,父女两才得以见面。可惜没过几天,他又接到组织的命令继续进行革命工作。
一家三口相聚的时间其实很短,1931年革命形势更加严峻,聂荣臻不得不和妻女分开,以最快速度前往中央苏区。
张瑞华只好独自抚养女儿,母女二人不幸在1934年被反动势力抓捕,聂力小小年纪也没能逃脱魔爪,被关在英租界的监狱里。经过一个月的酷刑逼问,张瑞华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这才得以被放出。但不久后她敏锐发现,母女俩受到了特务的监视。
1935年,张瑞华不得不将聂力寄养在战友家中,自己则接受组织调派继续进行革命工作,一直到1946年,聂力才被带往北平重回父母身边。此时她已16岁了,却没正经上过几天学。
03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主动放弃市长职位,适应祖国发展需要转而从事军工科技,除了照顾妻女,他一心扑在军工科技建设上,平日生活简单又朴素。
聂力深受父亲的影响,对国防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又因小时候的经历塑造了格外刚强的性格,在北平读书期间非常刻苦努力,很快就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
她在华北育才中学读完高中之后,又于1953年成功考上苏联留学预备班,在苏联列宁格勒学院专心学习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
7年的苏联求学生涯,让聂力接触并吸收了许多当时处在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更可贵的是,她在那里遇到了后来的丈夫丁衡高。
1960年聂力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做技术员,后来又相继出任工程组长、主任和国防科委科技部副局长。
聂力凭借一生所学和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于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又在1993年晋升中将,此后又做了妇联副主席和人大代表。都说虎父无犬子,作为聂帅的唯一后人,聂力靠自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女中将。
聂力的丈夫丁衡高也同样优秀,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苏联留学期间专门研究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回国后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从事制导武器研究工作,是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后来出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如今的聂力早已退居幕后,91岁高龄的她每天仍很有精神地看报刊新闻,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国的军工现代化发展。秉承父亲遗训,她继承了低调俭朴的家风,日子过得简单又充实。希望后来者都能学习聂家人的精神,俭朴谦逊、务实肯干,努力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