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梅花奖获得者孔向东(二)
孔向东之所以年轻有为,也因他能适时勇于为自己营造发挥自身才能与价值的环境。本来荣获《走进大戏台》的总播主后,已赢得了观众对他的赞誉与肯定,当运城蒲剧团青年团成立后,他又在团里担纲主演,还被任命青年团名誉团长的职位。此时的向东已在戏剧行当中小有名气,在本剧团他完全可以在剧目的演绎中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甚至即将稳健地迈向名利双收的地步了。可他有时会思考到一个问题: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独立发展的天地,搞艺术同样如此。随后,向东又把握住了一次难得的机遇。2003 年,盐湖区重组蒲剧团,并以优厚的条件招聘戏剧表演人才。区长于波一贯热心于戏剧事业,也非常欣赏向东的表演才能,他亲自出马指名点将,特别聘请孔向东担任盐湖区蒲剧团团长。
经过深思熟虑后,向东还是接此重担,决心从治理盐湖团开始扎稳根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向东在戏剧道路上,又转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个好演员不仅要能演好戏,更重要的还要能带动一个好团队向前发展。剧团生存靠的是好剧目,必须有一批好戏才能把剧团搞活。孔向东走马上任后,一方面在区政府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下,购置戏箱、添置设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利用财政指标广招人才,抓紧时机突击恢复传统剧目和新剧目。自 2003 年7月起,全团人员克服重重困难,齐心协力连续复排了《薛刚反朝》、《善士亭)、《周仁献嫂》、《清风亭)、《岳飞夫人)、《双官诰》等传统大戏,并移植演出了大型现代戏《抢来的警官》等戏。作为一团之长,带领团体走进市场,首先要找准定位。向东认定戏曲的主打市场在农村,艺术能活跃于民间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于是盐湖区蒲剧团常年奔波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一带演出,每年演出场次多达300 余场,几乎场场爆满,场场成功。
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由衷的喜爱。人们都说剧团难治,演员难管。而孔向东每提到盐湖剧团总会自豪地说:我们团成立将近八年时间,无论从内部管理还是演出安排活动总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剧团上下始终在维护着难能可贵的整体荣誉感。向东团长更是在苦和累面前一马当先,身先士卒。除了演好自己担纲的剧目外,其余诸如装台卸台等剧务杂活他也率先抢在前面。更值得佩服的是他的背后还有一位同样也是优秀演员的贤内助,他的妻子王菁丽默默地支持和帮助着他,夫妻二人一同挑起管理团体的重担。用向东的话说:“没有妻子的付出,我和盐湖团不会顺利发展到现在,她实在是功不可没。”的确,王菁丽优秀的演艺才能为团里的剧目质量增色不少。她那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个性,更感染着每位演职人员,弥补了向东在剧团内部管理中的缺憾,加深了领导与演员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使全团上下凝聚成一股力量。如:向东批评职工稍有过激,妻子会私下主动调解,演出中偶尔遇到个别故意罢演的演员,妻子总会及时救场,使演出效果只会更好。剧务工作不论多累她也勇于参与,她不仅在生活上对向东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无怨无悔担当着向东事业中的得力助手,两人可谓并肩作战、志同道合的蒲坛伉俪。团里的同志更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也都能自觉地落实到各自的行动中去,有活不分男女老少都抢着干。向东很自豪地夸奖自己的团队:“有的蒲剧团装台需要几天,而我们只用几个小时就完工了。”
短短几年时间,在全团职工的通力合作下,向东个人艺术成就和他所带领的团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5 年,《赵氏孤儿》荣获山西省第十届“杏花奖”剧目奖第一名;2007年,山西组织“四大梆子”赴京展演,向东代表蒲州梆子再显身手,他以唱腔饱满,道白铿锵,韵味醇厚及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的特色唱响了北京剧场和著名学府;2008年,新排《三别牛背梁》又喜获“杏花奖”;同年向东又率团赴京汇报演出,引起专家们的特别关注,对盐湖剧团的演出规模和孔向东!
个人的艺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孔向东在盛名之下不骄不躁,任凭自己享有社会无数的赞誉,始终不忘自己仍是一名演员,他从没停歇过追求艺术表演事业中前进的步伐,同时又有稳健、和谐阵容的优秀团体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向东认为尝试夺取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梅花奖”的时机成熟了。更为可贵的是,向东把“梅花奖”的获得不视作个人的荣誉,他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这一奖项,实现个人与盐湖剧团整体性的飞跃,为盐湖区的建设与发展增光添彩。他同样也有着曲折而艰难的夺梅历程。
首先他要寻找合适的原创剧本:他一边听取运城专家多次开会讨论剧目创作,一边亲自去云南、四川、河南、太原等地多方求告,接着他又辛苦奔波,到北京恩请国家级著名导演前来出谋划策,可惜无功而返。直到 2008 年前半年,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裴福林来运城看过向东演出的《清风亭》后,称他在这部戏中把握角色透彻,拿捏准确;建议他以此剧参赛。确立了参演剧目后;又面临为难之处,《清风亭》为大型古装悲剧,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马连良均擅演此剧。各地方剧种戏大都演出过,要重新推出此剧就不可简单的照搬了,要充分体现蒲剧艺术的特色,还要突出向东对角色的创造性演绎,这无疑对导演和演员都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裴导演和剧组对剧本经过了多次的研究和改编,逐步显示出层次分明,内容充实,情节细腻;引人入胜的剧本特点。改编后的整个剧情也更加流畅,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演员唱腔和表演空间也增大了。为了夺梅而演好这场戏,孔向东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他认真研读剧本后,对每一句唱词都要反复揣摩,尤其是剧中辛苦养育孩子十三年的主题唱段,他甚至做了上千次的模唱,最后采用了轻音低唱和高亢紧唱相结合,把蒲剧的[二性]、[流水]、[一倒—爻】运用得娴熟自如。在表演上他力求每一个动作的完美性,为练好某一动作,有时他能使出了拼命三郎的蛮劲来,险些撕断韧带也不管不顾了。他就一信念在心,只要能捧回“梅花奖”,真正为盐湖区塑造一个文化品牌,哪怕失去一条腿也值得了。2009年3月,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演出在河南平顶山市拉开帷幕。在长这几个小时由他主演的《清风亭》的演出现场中,他以纯净宽阔的音域,行腔舒展的唱腔,将蒲剧慷慨激昂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的团队也全力以赴,为他配合得可谓天衣无缝。观众席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狂热的掌声和叫好声。孔向东终于成功夺梅,这是运城市戏剧界摘得的第六朵“梅花”,而他又是本次获奖演员中唯一的县级剧团的演员。
夺“梅”后,孔向东面对社会各界给予他的诸多赞誉,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梅花奖’并不是我的终极追求,只是我为弘扬蒲剧事业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很长,想法很多,想为我钟爱的蒲剧艺术要做的事也很多。”在他内心,早已不看重个人的荣誉,他想的是怎样建设好团队,为盐湖区增光,为蒲剧艺术不断创新与发展精心谋划。本来带团演戏就很是不易,但向东始终对团体充满着感激。他曾感慨地说:“我的这朵‘梅花’吸收了全团的营养,是盐湖区的精心培育,我才有今天。”
因此,孔向东边带团还边尝试出资出力筹办一所民办戏校,为蒲剧剧种的传承做出贡献。尽管学校成立以来,生源并不如人意,但向东仍没有放弃,
他渴望亲自能培养出更多的“杏花”和“小梅花”,以实现他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访谈得知,他还有征求团里职工入股集体成立演艺公司的想法,以现代企业的形式来促进戏曲的繁荣。他设想了好多,只要有可行性,他便会毫不犹豫去亲自操作。他坚信:一个好演员完全有责任支撑一个好剧种。
(文·桑锦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