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150位!来看周矩敏笔下的“先生”们
【编者按】150位!整整四年时间,查阅无数资料后,著名国画家周矩敏画出了他心目中的民国先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经由这150位先生,近代文学史的文化记忆有了一个清楚的脉络。这些先生大多出生于1900-1920年左右,生逢乱世,国家动荡,然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的气节令人钦佩,尤其是西南联大的老教授们,带领着莘莘学子,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脊梁。周矩敏原本打算画100位,后来越画越多越画越多,即便如此,他仍然惋惜漏掉了不少值得刻画的知识分子。
梁思成68x45cm
辜鸿铭68x45cm
章太炎68x45cm
凌叔华68x45cm
先 生
“先生”的称呼自古有之。起始,指出生的先后,倒也简单直接。后来演变成是对有知识体面人的尊称。
字义的变化始于何时,缘于何故?无从考证。上推至魏晋唐宋,一般叫名士,高士,贤士,或者干脆称官衔,王右军,颜鲁公,唐解元。如果下行至今日,更像是一种泛称,三百六十行都可以叫。喊得那么顺溜,全然不问身份,这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先生”在心理接受上存在差距。
在传统文化断层的今天,“先生”成了一个中性词,和泛称的“老板”没啥区别,如果在风月场所,一句“先生小姐”还暗含着道徳贬义的意思。
当今文人不乏翘楚,如梁晓声,陈忠实,路遥,贾平凹,莫言等,他们的文学造诣和讲故事的能力丝毫不逊色于民国文人,但社会多半称呼他们为“老师”。他们才情过人,但身上已看不见飘逸、精致、侠气和坚持内心原则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象。因为这些老中国人贵气温婉,具有风骨的样子,被历史湮灭,已经荡然无存不成样子。
现在的文人,他们大多在体制内,是拿俸禄的职业文人。受制于规矩,其言行未必相向一致。有时候私聊,反而更显得机敏放松,时不时蹦出几句“金句”,耐人寻味,使人受用。少了“文以载道”的说教,语言就会更加活泛生动。享受这种即时性的快乐,特别接地气,也让人舒服。但他们的才情,时俗,江湖痞气与传统文人形象渐行渐远,隔世的记忆再也无法复制了。
巴金68x45cm
徐复观68x45cm
钱钟书68x45cm
傅雷68x45cm
“先生”叫得最贴切最顺耳,应该数民国时期的文人。因为叫一声“先生”,如鲁迅,胡适,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等一系列文人大师们会在脑海中自然跃出。极具画面感的形象也油然而生:一身布衣坐在藤椅中,一支久燃未吸的烟被夹在薰得焦黄的手指间任由漫燃,直至烫到手指。另一只手持饱蘸墨汁的毛笔,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干舔砚边,滞疑不动。一摞涂涂抹抹的信笺堆中,悠悠飘出乌龙茶的馨香,混合着砚池的墨香,随着缕缕烟雾弥漫于书斋。
熊十力68x45cm
潘光旦68x45cm
蔡元培68x45cm
沈雁冰68x45cm
民国距今百年,余温尚存。祖辈父辈都是民国时代的人,文革时期政审一查就是三代,长辈的作为直接影响到你的前途。本来是生命繁衍的血脉关系,却演变成了性命攸关的依存关系。一些本可以漠然的故事,成为必须铭记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储无处不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模糊的影像资料,一张走调的㬵木唱片,一页信笺,一本旧书,一堆未了的宗卷。往往撩拨着,让你走神。
我们现在对民国人的了解大致通过两种路径,一是书籍,二是影视。当下习惯泛读或者浏览电子书,更多的人则是看电视剧获得印象:穿着一袭料子很好看的黑衣,拄着一支精美的拐杖,银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其实,处在动荡时代的民国先生哪有这份闲情修饰自己,他们心中有志,边幅根本不重要。民国先生的精神信仰和学术坚守才是构建他们共同的人格特质,他们具有“天将降大任于斯”的使命感。刘文典为《庄子》而生,林庚倾心唐诗,金岳霖专注他的逻辑学,赵元任玩他的语言学。这批先生大多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因此在集体人格中普遍透出一股“笑傲王侯”的傲气。他们有传统名士的真性情,所以常在日常生活中演绎出许多逸闻趣事。据说黄侃在中大教书时和胡小石为甲骨文的真伪较劲,甚至忿而击碎了玻璃板。事后,又“固如初常”。文人常常为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为个性脾气不合而不相往来,昨日还嚷嚷着上法庭,今天却喝起小酒,在推杯换盏间言和了。他们对人际交往拿捏得很有分寸,没有世仇决不会推人于绝处。
徐复68x45cm
沈钧儒68x45cm
李公朴68x45cm
沈尹默68x45cm
一百年前,国学大师辜鸿铭曾形容中国文人“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温和是教养,平静是修为,从容是逍遥,练达是世故。我虽然体会不到魏晋名士的风范,也不知道诸子百家的修为,甚至猜不出古代文人的模样,都因过于遥远而模糊,手指无法触摸到的东西就会产生陌生感,但是辜先生对民国文人的评价却是真真切切到位的。这些先行者时隐时现,离我们并不遥远。
前几年,我随白先勇先生率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去台湾演出。演出前,白先生穿着一件中式的丝绸白褂,手执一柄湘妃竹折扇,头发向后梳得锃亮,站在前厅迎客。微笑、寒暄、握手,处处有着过去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样子:有分寸感,听人说话时面带微笑,眼睛总是专注地看着对方,从不左右顾盼,一副温良恭俭让的老派文人样。白先勇是白祟禧的公子,是名门之后,他并没有继承父业去从军,而是从了文。在他的身上,依稀能看到自明清散人李渔、袁枚、沈复一脉下来的一代老中国人贵气温婉的风骨。这种文人还有很多,比如离逝不久的饶宗颐、南怀谨、柏扬,以及蔡澜、董桥等。
王国维68x45cm
刘文典68x45cm
夏衍68x45cm
严复68x45cm
我怀念那些有节操,有洁癖的老辈学人。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独领风骚,鲜见激扬文字、振臂高呼的壮举。他们往往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有一个故事说金岳霖教授在西南联大讲逻辑学,有学生觉得这门学问很枯燥,就问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答:“好玩”。淡淡一句好玩,却有着无穷的深意。无论学术有多艰涩,抱着好奇好玩的态度钻下去,直到“状若木鸡”入“痴态”。如此累积,小事必成大事,大事必成气候。
成气候者必有底气。陈寅恪上课前对学生道:“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季羡林曾用“泛滥无涯”四个字来形容陈寅恪所懂得的语言数量,难怪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教书时,一次遇到日机空袭,匆忙和学生奔跑躲避。跑到中途,突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先生因眼疾行走不便,就连忙率几个学生折回并高喊“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搀扶陈先生往城外跑去。这个自称天下懂庄子的仅存“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他,还有半个是集天下研究庄子的众人)的狂人,甘愿对学问比他高的人折腰,真是仰俯分明。
民国先生就像是串联起近代文化脉络的颗颗珍珠,异彩耀眼:敢跟蒋公较劲的刘文典,抗旨拒迁校的冯友兰,坚持原则不唯上的傅斯年,敢讲真话的梁漱溟,弃官从文的叶公超,不图虚名和自己较劲的潘光旦,留着小辫讲洋文的辜鸿铭……他们有信仰,有责任,有使命感,他们虽身怀绝技,却纯真得可爱。有一个逸事,据传傅斯年厌狗喜猫,他养了两只猫,常将猫抱在怀里,甚至允许猫同榻而眠。但他却极其讨厌狗,他在德国留学时,不好意思当着房东太太打她的狗,就在餐桌下偷踢泄恨。这种心智成熟、行为幼稚的举动,正如辜鸿铭先生讲的:“中国人有着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鲁迅68x45cm
林语堂68x45cm
梁潄溟68x45cm
季羡林68x45cm
当一个人常常深陷于专业思考的时候,其思维惯性会影响日常生活。所以许多民国大先生会出现一些有悖常理的癖好。辜鸿铭先生写作时必须让夫人淑姑洗脚后坐在身边,他一手搓揉她的三寸金莲一手执笔,这样方能文思泉涌,否则文章出不了彩。也许这是好事者瞎编的,也许确有其事。反正,我们在仅存的几张照片中所看到的辜先生,手捻山羊胡子拄着拐杖精神抖擞,一股老学究的气派,联想到他种种的趣闻,活脱脱的清民遗老形象呼之欲出。
白薇68x45cm
吕碧城68x45cm
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民国文人个性乖张,性格奇特。认真,纯粹,节制,用情义去维系人际关系。他们大多都具有精英意识,再窘迫也要维护自己基本的尊严,在人前更不能意气萎靡。你看他们拍照,很在意自己的仪态,正襟危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种斯文,这种书卷气,这种精气神,一副褪尽俗相,彬彬儒雅的中国文人样子。如今就缺少这种样子的人。相貌堂堂如不能撑出精神脊梁,逞何能?其表可仿,但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是学不来的。正因为有了这群可爱的民国文人,近代文化才嚼之有味,习之有样,有一种久别重逢的精神温暖。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先生。
周矩敏
庚子仲夏于听枫山馆
周矩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州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其作品運思精深周密,用色、用光均为主观情愫的跃现,绚烂沉淳,丰中见约,奇风高格,雅韵隽永。
代表作品:《弦叙》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最高奖;《丝竹》入选日本艺术中心国际艺术交流展,获中心年度奖;作品《白鹭》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双陆》获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旧历》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被收藏;《风云》入选全国三届国画展;《民声》入选2007·百家金陵画展;《载歌行》入选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流金岁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乐土》入选2009·百家金陵画展;《奉安大典》入选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丝路踏歌》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爱庙》获江苏省傅抱石奖;《恒河谣》获江苏省文华奖美术奖等。专著《绘记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获优秀版权奖。2013年荣获新中国美术家称号。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片石叠山记-周矩敏水墨画作品展”。
出版个人专著专辑:《周矩敏国画集》、《漫游三十年代的上海》、《散淡人生系列》、《水墨花鸟》、《绘记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苏园寄闲—周矩敏园林人物画》、《浮世新语—周矩敏当代人物画》、《画话》、《鸡毛集-周矩敏绘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