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白玉山塔,日本侵华的铁证,为何要保留至今不拆除?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辽宁大连旅顺的城市轮廓中一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建筑始终以沉默的姿态伫立,这就是备受争议的白玉山塔,一座见证了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特殊建筑。它不仅是一座普通的塔,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档案。
这座高66.8米的白色建筑塔身挺拔,塔尖呈炮弹状,273级台阶蜿蜒而上。在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洒在白色的塔身上熠熠生辉,远远望去宛如一支直插云霄的巨笔,这样的外表下却难掩其沉重的历史印记。
白玉山塔的诞生要追溯到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这场以中国领土为战场的帝国主义争夺战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在二十世纪初的国际格局中旅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各国觊觎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日俄战争期间这里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随着《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旅顺从沙俄的掌控转入日本之手。为了彰显军事实力,巩固殖民统治,日本统治者在1905年迅速开始筹建这座最初名为"表忠塔"的纪念建筑。
这座塔的建造过程充满了血泪,大量东北劳工被强征参与建设,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被迫进行超负荷的劳动,不少人因此失去生命。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统治者还强行向当地民众募捐,使这座塔从立项到竣工都笼罩着压迫的阴影。
在建造过程中日本当局还强迫当地学生参加所谓的"献工"活动,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劳动力的盘剥,更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塔身的每一块石材,每一级台阶,都浸透着中国劳工的血汗。日本统治者为了凸显这座建筑的"神圣性",不惜动用各种手段。
他们在塔身上镌刻了大量颂扬军国主义的文字,将战争中的日本将领树立为英雄形象,甚至将这些内容编入当地学校的教科书中,企图通过文化统治来巩固其殖民统治地位。
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这座塔的命运迎来转折,当时进驻旅顺的苏联红军对这座塔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将其作为战利品运回苏联。他们甚至开始着手清除塔身上的日文铭文,并试图刻上俄文,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出于重塑国际形象的考虑也提出了拆除的要求。
面对两个大国的压力,周总理认为保留这座塔能警醒后人勿忘国耻,中国政府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魄力,坚持保留这座建筑,并将其更名为白玉山塔。
这一决策的深远意义在后来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保留这座建筑,既保存了日本侵略的历史证据,又避免了简单地以破坏来发泄民族情绪,这种处理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智慧和文化自信。
在新中国成立后白玉山塔经历了意义重大的转型,原本塔身上的军国主义标志被清除,但建筑本体被完整保留。这座曾经的军事纪念碑逐渐转变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不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成为了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的见证。
如今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和学生来到这里,登上那273级台阶。塔内的展览经过精心布置,既展示了这座建筑的历史渊源,也揭示了它所承载的深刻教育意义。每一张历史照片,每一件展览实物,都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却不能忘记的历史。
白玉山塔的命运转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对待历史的态度,它与东北其他历史遗迹如长春伪满皇宫、哈尔滨731部队遗址等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见证链,这些建筑的保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理性选择。
历史不能忘记,但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