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衔仪式上一无所获,晚年却只担任副局长,其子孙后代过得如何?
红四方面军是我军早期的主力之一,多次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长征期间曾以视死如归的精神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成功与我军其他部队会师。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四方面军和一些兄弟部队合编为129师,为民族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是徐向前,他作战勇猛,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而四方面军的政委陈浩昌却因指挥不当,没被授予任何军衔,晚年只出任了中央编译局的副局长。他虽不是高官,但子孙后代都是栋梁之才,是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一、青年俊彦
1、一心为国
陈昌浩生于1906年,是湖北武汉人士,老家位于一个普通的村庄,家境还说得过去。1911年,辛亥革命的首义在这里爆发,紧接着才有了浩浩荡荡的全国革命,自那时开始,武汉便成了全国革命的中心地带。
年纪轻轻的陈昌浩非常聪明,还曾考进过高等学府。当时的中国风云变幻,外有列强蚕食,内有军阀割据,他目睹神州破碎不堪,胸中燃起了汹涌的爱国之情。
《离骚》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里记挂着祖国前途的陈昌浩逐渐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
2、外出留学
刚刚入团的陈昌浩留在老家负责宣传工作,他一丝不苟,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因此他的工作做得是有声有色,组织为了鼓励他,还把他任命为共青团湖北省委的宣传部干事。
老蒋背叛革命之后,陈昌浩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可他临危不惧,秘密地转入地下工作。1927年9月,党决定选拔一些优秀人才远赴莫斯科学习,陈昌浩便在入学名单上。
出国留学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一场艰难的磨练,陈昌浩为了更好地献身革命,告别了怀胎数月的妻子和长子,毅然踏上了未知的前路。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先行者,他一到地方便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将先进的知识铭记在心,不久后还成为了预备党员。
1930年,陈昌浩学成归来,并转为正式党员,第二年,组织便命令他前往鄂豫皖根据地展开工作。当时的老蒋还在对我军进行残酷的镇压,陈昌浩为了隐蔽行踪,化妆成了一名商人,从上海坐船来到了鄂豫皖根据地。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宣告成立,该军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在之后的黄安战役中,他和徐向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先扫清外围,再对黄安守军发动总攻的战术。
此计一出,成功的将敌军困在了黄安城内,陈昌浩坐着我军的“列宁号”飞机向城内投下了炮弹和宣传单,直接瓦解了敌人的心理防线,令我军很快的攻下了黄安。
二、颠簸流离
1、西征失利
1932年,老蒋率重兵围剿鄂豫皖根据地,我红四方面军力战不敌,被迫向四川一带转移。徐陈二人指挥部队接连攻克了数座重镇,并在此开创了川陕根据地。
陈昌浩充分发挥着我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群路线,逐渐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民心,根据地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仅用了3年的时间,便成了规模仅次于中央苏区的优秀根据地。
长征时期,由于敌人步步紧逼,他不得不率领着部队向陕北转移。长征路途非常艰辛,处处都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们坚毅勇敢,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还成功走过草地。
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的一些同志企图分裂中央,另立党组织,使部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陈昌浩痛定思痛,坚决率领部队北上寻找中央,这才令红四方面军安然来到甘肃南部。
1936年10月,陈昌浩奉命夺取宁夏,开辟一条国际通路,以便和苏联建立联系。他得令后迅速带领部队西渡黄河,可就在渡河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国民党军闻风而来,切断了两岸的联系,党中央便将河西部队改编为西路军,希望他们放弃攻击宁夏,直接开辟国际道路。
2、心中有愧
发布这则命令之前,中央还征询过陈昌浩的意见,陈昌浩则表示愿意西进。当西路军接近新疆,将要取得接济时,中央考虑到新疆没有群众基础,战局对西路军不利,便有意想让西路军返回,可陈昌浩回电说能够完成接济。
不料西路军战斗失利,部队减员严重,陈昌浩率部撤到甘肃高台,西北军阀穷追不舍,对我军发动了猛攻,2万精兵只剩下了数千人。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陈昌浩决定把余下的部队编为3个支队,分批撤回延安,此次西征以失败告终。
回到延安后,陈昌浩感到愧对西路军的数万英魂,内心非常自责,此时他的胃病也迅速恶化,组织便将他送往苏联治病。一晃10多年过去了,他才从苏联回国,曾在四方面军待过的同志纷纷前来看他,陈昌浩面对战友热泪盈眶,一一向他们弯腰致歉。
陈昌浩留在苏联的时间很长,精通俄语,回国又因心中有愧,不愿出任军职,便担任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他的长子陈祖泽是核技术的专家,次子陈祖涛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都在为新中国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总结
陈昌浩才华横溢,在加入共青团后从事宣传工作,成果显著,曾远赴莫斯科留学,在红四方面军创立之初担任政委,是我军资历最深的将领之一。可他在领导西路军时指挥不力,导致部队损失惨重,被迫撤回延安。
在这之后,他寝食难安,觉得愧对西路军的将士,又赶上胃病加剧,便前往苏联治病,回国后担任编译局副局长。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红色基因,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可以称得上是红色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