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云脑科技CEO张本宇:不负隐私,不负AI
安妮 发自 隆隆爱够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多年之后,2018可能会被视为隐私数据关注的起点。
这一年里,Facebook隐私数据的非法使用让扎克伯格举步艰难;这一年里,欧盟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的实施让更多公司不得不调整产品;依然这一年里,国内外对于隐私的探讨之激烈前所未见,甚至李彦宏一句描述现状的回答,都能掀起漫天舆论的声讨。
隐私越来越被关注,因为AI正在带来数据价值的重估,而隐私数据正是其中关键的关键。
但又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通过AI技术来创造价值?
世间安得双全法?
北大AI实验室出身,先后任职Google Now和Facebook信息流的张本宇说,有,而这也是他2015年发起创办AI公司云脑科技的核心原因。
△ 云脑科技创始人、CEO张本宇
人物简志:张本宇,北大95级计算机系,AI硕士学位,先后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Google美国总部、Facebook美国总部,发起了Google AdWords Quality, Facebook Feed Ads等多项核心技术及系统的研发工作。
AI架桥,行业中间件
云脑要落地的AI,并不陌生,但并不好理解。
目前在通信行业、金融监管、能源制造和人才教育等4大领域,他们都有了业务落地。
通俗来说,做的是AI To B的生意,利用AI技术,运用算法和模型,帮助B端企业拥有AI能力。
但更具体而言,无论是手机为核心的通信,上交所为核心客户的金融,还是能源制造和人才教育,对云脑来说,共同的痛点是不容忽略的隐私数据挑战。
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自己拥有AI能力,团队内部就能搭建AI模型,不牵扯“外包”,也不涉及对外合作,可以初步防范数据外泄的风险。
然而当前技术发展的现状是,不少企业缺乏自主AI的能力,但又希望在数据不流动的前提下实现AI赋能。
张本宇认为,架一座AI的桥,打造一个行业中间件方案,就能解决上述挑战。
大致思路就是云脑把数据通过训练变成一个模型,然后通过云脑的BrainSync算法和云端的模型进行同步和融合,融合所交换的信息不含原始数据,并且满足隐私的要求。
他将此称为“数据孤岛”现象。这个岛可能是一部个人手机,也可能是这个公司的业务。云脑可以提供的是,在数据不出边界的前提下,利用非原始数据训练出算法模型,并让孤岛内的数据在模型助力下,1+1>2.
比如在云脑已经落地的手机厂商合作中,正在让用户手机消息推送更AI。
容易忽略的是,当前手机App的诸多推送往往基于本地,而且推送的内容并不上传云端,于是长期推送的结果一般只是按规则的预测,而并非真正千人千面,没有个人相关性和重要性排序。有点像十年前社交网络信息流的排序,无法让用户体验更舒服、高效。
但如果每个人手机中都有一个AI模型,可以基于本地信息“了解”用户,再以此描绘用户画像,然后智能决策和推送内容,不仅合规高效,也能让用户体验更好。
每一个用户手机里,都有一个懂事又不会与他人分享信息的“秘书”,这就是云脑和手机厂商正在合作打造的模型。
相似模型,也能在类似的行业发挥作用。
隐私刚需
类似的行业目前有通信行业、金融监管、能源制造和人才教育等4个,但这只是初步试水落地的4个。
张本宇介绍说,可以落地的行业、场景和产品还能有更多。
他总结了4个共通性:
一是涉及隐私痛点,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用AI算法模型创造价值。
二是模型可解释性,因为做的是数据架桥和中间件,对于整个解决方案需要可解释、能溯源。
三是有传感器\虚拟传感器特性,数据会持续不断产生,用户行为持续反馈,逻辑关系暗含其中。
最后则是数据的特点,这个数据孤岛中的数据,能做分类、预测、标注和生成等。
于是手机为核心的IoT通信设备,以及涉及监管的证券交易所,成了云脑聚焦的核心落地场景。而可以通过双方对接合作的能源制造和人才教育领域,则成为商业拓展的新领域——充当的是行业AI产品经理的角色。
一直以来,AI公司靠提供技术方案到底能不能走得远?备受讨论。
不看好的观点认为,由于技术民主化是大趋势,未来AI会像水热光电一样普及,所以作为技术方案提供商很难走得长远。
但张本宇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创业前便已经对此有过深思熟虑,技术方案提供商面临的挑战,本质是整个2B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但从历史进程来看,社会化分工、产业专业细分,是效率提升的内在要求。
“这是常见的企业服务市场会遇到的问题,大型企业的IT部门通常习惯做甲方,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他们IT的能力,而是在于他们本行。第二个是产业链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其实是IT作为企业服务的一个基石。”
当然,张本宇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目前已经初获认可,他们50人规模的团队,服务20多家客户,并且已经迈入千万级营收序列。
而且更长远来看,他认为这种壁垒还在加深,云脑不负隐私不负AI的双全法,正在培养出一批行业AI产品经理,他们站在AI和落地行业中间,定义需求,并梳理出解决方案。
△ 云脑科技团队
AI产品经理
AlphaGo以来,这波AI热潮火热已经有2年了。
跟不少投身其中创业的技术信仰者一样,张本宇之所以离开巨头舒适区,就是希望做一个“送电者”,推动AI技术普及,让更多行业实现AI带来的降本增效。
但越深入,越发现人才缺口所在——太需要AI产品经理了。
什么是AI产品经理?如何定义?
张本宇认为,当前的AI产品经理更倾向于是工种,而不是具体岗位,指的是那些能够把具体行业和AI方案连接起来的人,他们不仅要深刻理解AI技术的能与不能,还要对行业场景需求有透彻分析。
马化腾在今年重新定义了腾讯的定位,称腾讯要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助手”,提供“工具箱”,本质上就是将腾讯的产品能力对外开放。
但光有腾讯一家显然不够。
不是每一个行业、每一家公司,都能够适配标准化工具技能,也有诸如隐私数据的公司,希望私人定制,特别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使用AI赋能现有业务。
这就需要AI技术er深入行业,与落地行业“同甘共苦”,用对方逻辑、对方的语言,实现对方问题的解决。其中颇具挑战的是,即便是帮助行业进行AI升级,也不能打破现有节奏和方式——架桥的同时,河道依然要通畅。
当然,整个“云脑科技”实际也是一名“AI产品经理”,他们目前已经落地进入了4个行业、20多家合作客户,营收迈入了千万级,但只用了60多人。
张本宇说,2018年的小目标是再找60个志同道合的战友,把这艘“AI战舰”开得更快、开得更远。
— 完 —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