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元勋汤和的封爵冤案
明朝开国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群臣,分公、侯、伯三等爵位,获爵者共三十六人,其中公爵六人,分别是六公之首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袭其父常遇春爵位)、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汤和封中山侯,为开国二十八侯之首。
《明史》记载:"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汤和与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在一条街道上长大的,少有大志,弓马娴熟,有领导才能,长大后风流倜傥且足智多谋。按说这么个知根知底才能卓越的人应该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下属,可是朱皇帝却在大封功臣的时候只给汤和一个侯爵封号,开国六公没有一个比汤和起义早,甚至李文忠还属于下一辈。作为与朱元璋并肩作战几十年的发小兼战友为何未能封公爵?
中山侯汤和
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在同一条街道上一起长大的,按明史记载汤和部勒群儿的说法小时候应该是带着朱元璋玩,长大后汤和带着十几个青年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当时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汤和参加义军后屡立战功,不到一年就被封为千户,自己执掌兵权就想到了儿时的玩伴,于是写信邀请朱元璋入军,大意说是兄弟啊你也来参加义军吧,在皇觉寺做个和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跟你大哥混,不但让你能填饱肚子,还能喝酒吃肉。本来这封信就是邀请朱元璋造反的意思,可怕的是这封信发出去之后被人发现了,要去告密,朱元璋一看这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不想参加义军也得去了,这么个事可见人生有多么大的偶然性,这是告密者逼着朱元璋造反啊,要不然老朱还是每天念经打坐挑水练功的小和尚,可能后来会做到方丈主持,混到老年也能成为一寺之主,就这么着朱元璋跟着发小汤和混了,告别念经打坐开始了他的逆袭之路。
明太祖朱元璋
俗话说:人走运了,猪也会飞。朱元璋刚参加义军就被大帅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看中,很快郭子兴把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升任镇抚之职,在汤和之上,朱元璋带着人马南征北战,手下将军大多年纪差不多,参加义军的时间也差不多,所以很多人并不服从朱元璋的指挥,但是汤和对朱元璋很恭敬,服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说明在朱元璋当领导的初期汤和是给他很大支持的。这是至正十三年的事情,公元1353年,从这时起汤和就不再是朱元璋的大哥,这一年,汤和28岁,朱元璋25岁。还是这一年濠州义军内乱,为开辟新的根据地朱元璋率二十四将南征定远,二十四将中徐达名列第一,汤和第二,《明史》记载:"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这么看,徐达成为第一大将是确实能力太突出。
元末农民起义
此后,汤和追随朱元璋、徐达平定江南,汤和奉命镇守常州抵御张士诚期间,发生了鄱阳湖水战,交战双方是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与赤壁之战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水战,而且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陈友谅号称65万大军,朱元璋率军20万,当时朱元璋有两大敌人,一个是陈友谅,一个是元朝廷,陈友谅凶狠残暴,有平定天下的志向,而且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兵多粮广,论实力,当时的朱元璋根本不是陈友谅的对手,但是鄱阳湖这一战,朱元璋完全击溃陈友谅,陈友谅战死,此战之后朱元璋基本上统一南方,这一场明朝开国史上最大的战役汤和没有参战,徐达、邓愈、冯胜表现英勇,邓愈、冯胜后来能位居六公,应该有此战的功劳。1367年,汤和拜征南将军剿灭方国珍,平定浙东,临行前朱元璋嘱咐汤和"尔等奉辞讨罪,毋纵杀戮,当如徐达下姑苏平定安辑,乃副吾所望也!",可见在朱元璋眼里,徐达就是各位统帅的榜样,此后,汤和率军一路南下击败陈友定,统一东南沿海。汤和虽然率军平定东南沿海,但是方国珍、陈友定之流朱元璋也不放在眼里,即使没有汤和,东南沿海照样平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出兵北伐,拜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奉命造海船漕运北伐粮草,因为海上大风,粮草只运到镇江就回来了,后拜偏将军,在右副将军冯胜之下,跟随大军西征,汤和跟随大军主要攻取了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开辟西北战场。
明军北伐
洪武三年,1370年,北伐归来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群臣,作为一条街上长大的发小,又亲自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朱元璋当领导后全力支持,此后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汤和受封中山侯,据说朱元璋不封汤和公爵的理由是: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其实这个理由有点牵强附会,仔细想想,哪个将军没释放过俘虏,而且很多释放俘虏的将军都有以民为本的仁义之心,在战乱年代遭遇贼寇袭击也是常有的事,《明实录》记载汤和只封为侯理由是"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个人认为,这几件事只是朱元璋为压制汤和找的理由,真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 汤和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甚至可能还带着朱元璋玩耍,知根知底,朱元璋清楚汤和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汤和从小就有追随他的玩伴),朱元璋性格刚愎雄猜,生性多疑,怕汤和功高震主,所以朱元璋早早的就让徐达位居汤和之上。
2、 至正十六年,1356年,汤和追随朱元璋平定南京后,汤和一直驻守地方,有几年时间几乎没有为朱元璋攻城略地,与其他将领相比,功劳相形见绌。
3、 汤和没有参与决定统一南方的鄱阳湖水战,而徐达、常遇春、邓愈、冯胜都在此战中作战勇猛,体现出一员上将的军事素养,相比之下,汤和的功劳进一步降低,虽然平定方国珍、陈友定,统一东南,但是方国珍、陈友定之辈朱元璋是不放在眼里的。
4、 《明史》记载:"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汤和嗜酒在多本史料中都有记载,说明汤和好酒也是人人皆知的,在镇守常州时,曾私下醉出怨言,朱元璋记仇了,况且酒色财气人之四毒,沾一个也会迷了心窍。
5、 杀鸡儆猴,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开国将领们都是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的老部下,统一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都会自认为自己功劳大,这是人性使然,朱元璋也做不到人人心悦诚服,而且这些骄兵悍将手握全国几十万兵马,一旦心怀不安不均的想法,容易产生别的想法,考虑到这里朱元璋也会头皮发麻吧,如果拿出汤和这么举足轻重的人物杀鸡儆猴,别的将领就不敢轻举妄动,而朱元璋对汤和知根知底,他大约也知道汤和大概率不会造反,所以汤和是朱元璋一个杀鸡儆猴最好的靶子。
虽然朱元璋没有授封汤和公爵,但是官职却一点也不低,大明开国前一年,即1367年10月,朱元璋设御史台,任命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明朝尚左,官职上来说,中山侯汤和比卫国公邓愈的职位要高。
总的来说,朱元璋只封汤和为侯,主要是为了震慑军心,防止骄兵悍将因为不安不均心生异志,朱元璋也没让汤和等太久,洪武十一年春,1378年,汤和西征伯颜帖木儿得胜归来后,进封信国公,此时汤和53岁,信国公原来是开国之前大将军徐达的封号,可见朱元璋还是很信任这位儿时的大哥,南征北战追随了一辈子的兄弟。明史记载,汤和晚年主动交出兵权,谨言慎行,是洪武一朝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