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为何古代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兴奋?
文 | 编辑 张清风
靠脸能吃饭?在如今的社会中,颜值的确成为了寻找工作的一个因素。
比如长得帅的男孩和女孩可以做模特,可以成网红,而在古代,颜值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
众所周知,在古代生活中,想要出人头地那便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考取功名,成为进士,才能再谋得一官半职。
在进士中,主要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一甲、二甲、三甲”,那么成绩最好的当然就是“一甲”。
“一甲”中主要有3人,分别是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之中,“状元”才是最牛的一个,但其实,大家都被骗了!
状元虽好,但是在古代,中了探花的人远比中了状元的人高兴许多,因为从成就方面来说,状元的待遇远远不如探花好。
科举制度的发展
在进入隋唐之前,平民百姓很少做官的权利,除非家中有一些关系,而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就出现了“寒门出贵子”的说法。
因此,科举制度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隋唐之前,朝廷的重要官位几乎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但并不是说没有一个平民百姓可以当官的,但可以说是非常少。
例如在秦朝的时候,商鞅变法就主张军公爵制度,一些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杀敌为国家做贡献等实现授官加爵,但是这项制度只不过是为了当时的情况而设立。
在秦朝灭亡进入汉朝以后,关于人才的选拔也出现了察举制以及征辟制,但是两者都必须是有一个官员推荐。
而这个制度也导致受贿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并且不能真正地为国家选拔人才,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从南北朝开始,“九品中正制”开始发展,但是与之前的“察举制”“征辟制”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在隋朝被建立以后,隋文帝也发现了这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于是便着手对于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
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但是这个时候的科举并不是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能说是科举的雏形。
直到在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以后,按照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才正式开始实行,并且出现了秀才、明经科等。
不过在那个时候,科举考试并没有被固定下来,是否开始完全是皇帝临时决定。
直到了唐朝以后,科举制度才真正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在唐高祖时期,为了更好的实行中央集权,其设下了“每年十月”要赶赴朝廷应试的规矩,一级一级进行考试,按成绩说话,不必像之前那样经过官府举荐。
并且,在这之后还确立了士人可以自举的规定,大力地促进了寒门学子读书考官的积极性。
在参加考试的时候,其人员组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官办的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另一种就是在家自学或者是在民间学校学习的学生,也称为“乡贡”。
而对于乡贡来说,在进京考试之前就必须先在前一年参加地方举办的考试。
乡贡中的第一名为“解元”,在通过这一关以后,后面还有省试和殿试,一个级别比一个高。
殿试就是最高的级别,其前三名就被称为“三甲”,但是在殿试中,前三名的名次并不全是按照成绩定的。
三人的成绩相差不会太多,排名的先后则体现了皇帝对于个人才能的喜爱程度。
其中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就被称为“探花”,但其实在科举制度刚实行的时候,并没有“探花”一词。
“探花”的由来
在唐朝最初的时候,“探花”一词并不是指代名次先后的词语,而是指“探花使”的简称。
在每到揭榜时,帝王总会在杏林为他们举办盛宴来为他们去庆祝。
而在杏林宴中有一个规定,就是会挑选最俊朗的人来担任所谓的“探花使”,主要负责在杏园中采摘花朵,之后便题诗,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迎接下一次新的第一名。
当然,探花使也不仅仅是只看外貌的,不论是颜值还是学识都要是一等一的,由此一来,有颜值也有学识的探花使就得到了更多人的注意。
并且有时候就连皇帝也会多看几眼,所以在那个时候,相比于状元,探花郎的优势就更多。
而除此之外,探花还更容易成为豪门中的女婿。
在古代,贵族家中的女孩子一般都是在深闺中待着,关于婚姻大事都是依靠父母为其选择人物。
而一些高官就会在每年考试结束以后,从一些名列前茅的人中为女儿选择满意的女婿,探花使就成为了很多人注意的人物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探花也慢慢地成为考试名次中的一个称呼,但是要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将“探花”确定为殿试中的第三名,这并没有准确的答案。
但不论怎样,因为前朝之前的习惯,所以总体来说“探花”一词指的就是好颜值好学识的人才。
而状元和榜眼,主要指的就是成绩比较优秀,相貌一方面并不重要。
俗话说的好:“宁做第二不做第一”,其真实的意思也就是,状元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因此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要顾虑的很多。
但是探花是第三名,并没有那么的受关注,但是当人知道那是探花的时候,不用见面老百姓就知道这个人不仅学识不错,长相也错不了。
科举制度在宋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并且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可是在明清以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就远不如之前,其弊端变得非常严重。
因为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已经变了味道,所谓的“八股取士”,严重的禁锢了广大读书人的思想和创新的意识,并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在清朝的时候,一个人想要走到最后,就要经历很长的一段路程,先是县试,再府试,接着就是院试、乡试、会试,最后才能走到殿试。
所以在那个时候,古人一考官就是几年,能真正走到最后的并没有多少人,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的考试。
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一个童生。
自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的出现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在选拔人才中不公平的现象,也对现代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启示。
但是在后期的科举制度也对很多读书人产生了太多的影响,直到在1905年以后,延续了整整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个时期,探花比状元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