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演员从配角到传奇,一个红楼少女的昆曲"封神"之路
说起87版《红楼梦》,大伙儿第一反应肯定是林黛玉、宝玉、宝钗这些主角。可谁能想到,这部剧里有个连名字都没有、镜头只是一闪而过的红衣少女,居然后来成了昆曲界的"大佬"?这位就是魏春荣,一个打破"出道即巅峰"魔咒的特例。
1982年,魏春荣还是北京戏曲学校昆曲班的学生。当时《红楼梦》剧组到学校选角,本来看中她演芳官。但魏春荣觉得,与其演个重要配角耽误功课,不如选个戏份少的角色。
于是,她改演了袭人的姨表妹,就是剧中那个红衣少女,画面一闪就没了。
这个选择,看似普通,实则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拍完这个小角色后,魏春荣做了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再也不碰影视圈。
就这样,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昆曲表演中。要知道,在昆曲界有句老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可魏春荣偏偏挑战难度最大的色空这个角色。为了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她可是下了狠功夫。
你能想象吗?为了练好面部表情,她能对着镜子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哭笑、冥思、忧郁、怜悯、渴望。。。一个表情一个表情地琢磨。
这种执着,让她最终能做到随心所欲地调动每根面部神经。
这份坚持没有白费。年仅30岁,魏春荣就拿到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 —— 梅花奖。不仅如此,她还收获了"表演奖"、"凤仪杯表演奖"、"兰花优秀表演奖"和第三届"洪雪飞基金奖"等一系列重量级奖项,还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
最让人震撼的是,2001年5月18日,当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魏春荣作为600年昆曲的代表人登上了巴黎的舞台。
她的《活捉》一出,现场掌声雷动,连外国观众都惊叹:"这是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的表演和最美的演员。
看看其他红楼演员,大多都在剧中一炮而红后,很难突破那个经典角色。但魏春荣却反其道而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红楼配角,一路成长为让世界记住中国昆曲的"大佬"级人物。
这位执着的昆曲传承者用实力证明:人生的巅峰,不一定在最出名的时候,而在于你愿意为梦想坚持多久。就像昆曲一样,"600年了,你喜不喜欢,她都在那里,优雅而淡定。
说起87版《红楼梦》的选角,简直就是娱乐圈最大胆的实验了。导演王扶林玩了一把"素人养成",直接掀翻了传统选角的规则。
啥意思?他不看演技,就看"像"。就是说,你长得像贾府的人,气质对了,演技差点都不要紧。这操作,放在今天绝对能上热搜,#导演脑洞大开# #史上最任性选角#。
于是,剧组的选角导演们,踏上了一场全国巡回"选秀"之旅。这阵容也是绝了:陈晓旭来自鞍山话剧团,张莉是成都战旗歌舞团的,邓婕来自四川川剧团,成梅居然是个商场营业员,金莉莉更绝,是个人民公社的接线员,姬玉是皮鞋厂工人。。。这简直是最野性的"集齐七龙珠"。
但王扶林的魄力还不止于此。为了让这些"素人"变成真正的贾府众人,他搞了个"红楼封闭训练营"。三年时间,所有演员都住在剧组,天天读红楼、谈红楼、演红楼,整个人都浸泡在红楼的氛围里。
效果简直神了,到后来这些演员根本不用演,穿上戏服往那一站,整个气质就自带"贾府认证"。
可是,好事总是不能人人都有。拍完《红楼梦》后,中央电视台只给了剧组2个留京名额。这下可热闹了,相当于几十号演员要玩"抢椅子"游戏。
最后,大部分人都得回原单位,也有人选择留在北京"北漂",还有人干脆去考大学或者出国留学了。
这么看来,王扶林这波操作既是赌博也是神来之笔。他用最不专业的演员,最笨重的培养方式,最残酷的筛选机制,却成就了一部让几代人都难忘的经典。
这哪是选角啊,简直是在玩命运转盘。可偏偏,这个疯狂的实验成功了,而且成功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津津乐道这个故事。
有时候真觉得,大胆到极致,反而成了最稳妥的选择。因为这些演员的表演,不是演技,而是生命中最真实的那一部分。
说起87版《红楼梦》的演员命运,简直就是一部"人生百态图鉴"。那些年轻演员走出剧组后,每个人都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剧本,有的精彩,有的低调,但都让人感慨万分。
先说陈晓旭,这位靠一封自荐信就拿下林黛玉的姑娘。当时王扶林虽然觉得林黛玉应该更漂亮点,但陈晓旭的气质实在太绝了,就是林妹妹本妹了。
再来看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她的故事更有意思。本来人家就是陪老师女儿去面试,结果阴差阳错被选中了。更绝的是,她本来只想演个丫环,结果直接变女主角。
后来虽然拿到了央视留京的名额,但她不要!直接去深圳读大学,然后又出国留学。现在人在加拿大,搞起了房地产投资,成了妥妥的商界女强人。
说到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他最开始想甩掉"宝玉"这个标签,可实在甩不掉。后来他干脆转型做导演,还挺成功。
最特别的要数邓婕。在所有红楼演员中,她的知名度最高,这不光是因为她演的"王熙凤"太经典,更因为她后来和张国立合作《康熙微服私访》,演宜妃演得家喻户晓。
但你要问她最巅峰的角色是什么,那还得是"王熙凤"。
这几位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同样是从红楼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有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继续在演艺圈打拼,有人干脆转型做起了生意。
但不管他们走得多远,"红楼"永远是他们最深的烙印。
看看这些昔日的"贾府众人",有的转战商海,有的漂洋过海,有的转型幕后,有的坚守演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剧本,从来都不是事先写好的,重要的是你怎么演。
这哪里是演员的转型史啊,简直就是一部"如何在戏红人退后重新定义人生"的励志故事集。而且最神奇的是,不管她们后来多么成功,在观众心中,永远都是那个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红楼少女。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它不仅定格了最美的青春,还成了每个人人生的新起点。
说到87版《红楼》里的"四春",那可真是一波神奇的组合。她们的故事就像四朵不同的花,各自绽放出独特的人生色彩。
最神秘的要数"探春"成梅了。拍完《红楼梦》后,人家直接飞到美国,然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信。这一消失就是整整30年!等到红楼剧组大聚会的时候才突然现身,这操作简直比电视剧还要戏剧性。
#最强神隐#,非她莫属了。
再说说"迎春",这个角色可有意思了,一个人没演完,中途换了演员。最初的扮演者金莉莉,只演了"半个迎春"就考上了中戏。
在中戏,她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和巩俐、伍宇娟、史可、陈炜一起被称为"中戏五朵金花"。后来她在演艺圈发展得也不错,拍了五十多部影视剧,基本都是女主角。
但说来也怪,这么多角色加起来,都没有"半个迎春"给人印象深。
接替金莉莉的是牟一,大家都说她比金莉莉更适合演"二木头"。后来她演了不少戏,片约不断,但最后还是选择下海经商,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探春"东方闻樱的选择和欧阳奋强有点像,都转战到了幕后,当起了导演。但观众记住的,永远是她那个精明能干的"探春"形象。
最小的"惜春"胡泽红呢,演过一些角色后又回到了舞台,后来也开创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这"四春"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人生百态。有的隐退神秘,有的半路转行,有的坚持演艺,有的创业打拼。
但你发现没有?无论她们后来怎么发展,在观众心中,她们永远都是贾府里那四个性格各异的姐妹。
看着这些昔日的"四春",突然觉得挺有意思。她们在剧中是姐妹,戏外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让"四春"的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这哪里是演员的职业选择啊,简直就是人生交叉路口的最佳示范。有时候想想,可能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才让《红楼梦》这部戏显得更有生命力,因为每个演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红楼演员的共同宿命与破局者
说起87版《红楼梦》的演员们,他们的人生轨迹仿佛都被打上了同一个印记:出道即巅峰。这是种什么体验?就是你刚出道就演了一个让全国人民都记住的角色,可之后不管演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不就是林黛玉吗""这不就是宝钗吗"。
从素人到红楼,再从红楼到人生,这些演员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命运抽奖史"。有人中了头奖却困在角色里,有人默默转型开创新天地,还有人干脆选择退圈。
但不管他们后来走得多远,那个"红楼印记"就像是永远褪不掉的滤镜。
就拍完一部戏而已,怎么这么难超越呢?因为这剧组太特殊了啊!三年时间,跟剧中人同吃同住,连说话都有贾府味儿了。
等回到现实生活,再想演别的角色,那种与生俱来的贾府气质已经刻进骨子里了。
但凡事总有例外,比如魏春荣这个特例就厉害了。人家演了个名字都没有的角色,放在现在就是个"群演",但后来却成了响当当的昆曲"大佬"。
从获得梅花奖到登上巴黎舞台,她用实力证明:不是每个红楼演员都注定被困在角色里。
三十年后的重聚,那场面够震撼的。当年的少年少女都已经人到中年,有人功成名就,有人淡出江湖,有人转战商海。
但只要一提起红楼,大家眼中还是会闪着光。不是因为怀念当年的辉煌,而是感慨那段经历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同样是从红楼走出来的演员,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活在那个角色的光环下,可魏春荣偏偏走出了另一条路。
这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没有固定的剧本,关键是你想演什么角色。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妙处:当大多数人还在纠结要不要摆脱"出道即巅峰"的宿命时,魏春荣已经在昆曲舞台上创造了新的高峰。
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与其纠结要不要打破宿命,不如想想怎么写好属于自己的剧本。
就像昆曲已经传承了600年那样,不管你喜不喜欢,她都在那里,优雅而淡定。
这群红楼演员的故事,不正印证了那句老话:人生如戏,但戏如何唱,全在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