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长与日寇激战十天十夜,却被定性擅自撤逃,连长一枪把他打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37年,一支残军从雁门关外缓缓入内,61军的军长李服膺正走在前头,他刚刚与日寇打了十天十夜,队伍急需休整。
在路上,他忽然接到上司阎锡山的电报,要他独自前往大和岭口参加军长部门的会议。
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好友傅作义的急电,让他千万不要自投罗网。
李服膺
但李服膺并无细想,驱车来到了阎锡山处。没承想,他一下车,一边的宪兵便将他团团围住,扣了起来。
紧接着他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阎锡山冷冷地坐在台上,对他下达了审判,称他不顾军令,擅自撤逃,该杀!
李服膺激烈地提出抗辩,但都被阎锡山无视。
第二天,他便被押上了刑场,由警卫连连长亲自行刑。一声爆裂的枪响,刚从前线血战而归的李服膺死在了自己人枪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阎锡山
一、招贤纳才,阎锡山旗下的守城之将
李服膺可以说是最早跟定阎锡山的人,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进入保定军校学习,他和傅作义、王靖国等人都是同窗好友,他在军校里很吃得开,这群山西出身的同学们都把他当成大哥来看待。
毕业后,李服膺投靠了阎锡山,在他旗下的学兵团任职。
军校出身,有着相当的军事素养,李服膺刚到队上就做起了排长,他还主动联络想为家乡效力的军校同学,通过封官许愿和老乡情谊,将傅作义、王靖国等人拉进了晋军。
这些有真才实干的将领是阎锡山的原始股,最后都成了晋军里的中流砥柱。
阎锡山对他招揽贤才的行为很是满意,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团长。
李服膺年轻时照片
而李服膺也没有辜负阎锡山的期望,在1925年年底,河南的土著武装拉起了一支讨伐阎锡山的队伍,李服膺带兵在太原城巡逻,以雷霆手段镇压了一批违法乱纪的犯罪分子,维护了社会稳定,以此保护了晋军的军火输送。
1926年,阎锡山在晋北浑源一带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李服膺率领部队坚守了数个月,作战有功,一路平步青云,进入了晋绥军的高层,李服膺升任至六十一军军长,官至中将。
李服膺虽然没有傅作义那样可以带兵长途奔袭,直插对手腹地的勇猛,但他在维稳、守城、阻击敌军方面也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是一名出色的守将,深得阎锡山器重。
但这并不代表阎锡山不会倾轧李服膺的利益。
在1934年4月,阎锡山向国民党政府申请到一笔军费,用以修建军事要地——天镇的防御工事。
但等钱一到,阎锡山随即克扣下来,然后将其砸到了各路商埠,大发私财,等款项到李服膺手上时,军费连付给工人的钱都不够,工事也立刻陷入了停摆状态。
麻绳专挑细处断,李服膺的冤屈从此刻埋下了伏笔。
二、天镇之战,孤军坚守十日十夜
阎锡山敢吞这笔军费,是有侥幸心理的,他在日本留过学,而主政山西后又跟日本人的关系密切。认为即使真的开战,日军会看在他的情面上绕道而行。
但显然他想错了。
板垣征四郎
1937年8月,太原会战爆发,板垣征四郎带着他的关东军杀向山西,目标直指天镇。
在日寇蠢蠢欲动的时候,阎锡山并没有及时在边界布防,为了填这个窟窿,他只好硬着头皮将李服膺拱到台前。
日军为了夺取天镇,可谓是精心筹划,飞机火炮齐备,装备精良,人数更是有4.5万之多。
而李服膺的61军实际上只有一个师外加一个旅,满打满算也只有七个团的兵力,总兵力还不足一万,一名士兵要对上三个全副武装的日本人。
61军装备更是差得可怜,手上的武器基本是土造的枪炮,没有空中支援,也没有坦克,唯一能依托的只有紧急修缮起来的防御工事,难度更是地狱级。
而阎锡山却要李服膺在天镇整整守上三天,李服膺接到电报的时候,日军已经向天镇逼近了。
情况紧急李服膺让兵团各自散开,率先占领李家山、罗家山等制高点以及铁路两侧,再派出两个团成掎角之势拱卫天镇。
调配合理,决策迅速,就算是这样,61军的布防也只比日本人快了一天。
在进入阵地布防后,日军就以小股兵力到李家山阵地外围试探,在山上布防的军队随即展开反击,打退进攻,但也暴露出自己的布防火力。
日军闻风后撤,战士们松了一口气,但紧接着,一架架军机从敌阵深处涌来,铺天盖地的炸弹急泄而下,在阵地上炸出一个又一个的弹坑,摇摇欲坠的防御工事瞬间陷入火海。成队的官兵被爆炸波及,倒在了阵地上。
但战士们仍然奋力反击,与闯上阵地的日军展开血腥的肉搏战,尸体一摞一摞地堆在阵地上,请求增援的信号、阵地失守的战况和成百上千的阵亡报告乱作一团,不断地涌到李服膺所在的军部。
李服膺也没有躲在后方,他亲率参谋人员和骑兵连在天镇城郊与来犯的日军展开激战,手里的驳壳枪打到卡壳,杀红了眼,才将来犯日军打退回去。
就这样,61军的将士们没合眼地打了三天三夜,终于等到阎锡山的电报:“再守三天!”
此时61军已经折损大半,没有增援,没有补给,只有如山的军令,李服膺退无可退,只能让将士们继续在阵地上坚守。
此时防御工事已经被日军的飞机轰炸到损失殆尽,士兵们只能猫在炮弹炸出来的弹坑里进行阻击,直到弹尽粮绝,最后掏出刺刀和手榴弹和敌人拼杀。
日军惊讶于守军的韧性,随即恼羞成怒,让飞机换上了燃烧弹和毒气弹,誓要将守军全部磨平。
各处山头相继失守,在这种情况下,61军仍然占住了六七十里长的防线,拼死拖住日军进攻的步伐。
在第七天,李服膺终于再次等来了阎锡山的电报,要求他“相机撤退”。
从接到守卫天镇的命令到现在,61军已经拦了日军十天十夜,自己的部下死的死,伤的伤,日军没日没夜地往县城里扔炸弹,百姓也是损失惨重,县长以慰问之名恳求61军早点撤离,免得百姓再遭苦难。
在权衡利弊之后,李服膺长叹一声,只能带着残部从阵地撤出,天镇沦陷。
三、匆忙定罪,抗日将领蒙冤身死
就在李服膺撤出天镇后,日军长驱直入,但是不抵抗换来的却是彻底的灭亡。
日本人在天镇内烧杀抢掠,三天三夜杀得人头滚滚,二千二百多名平民死亡,将近300户人家绝户,全国人民愤怒至极,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追究天镇失守的责任。
阎锡山最先得到消息,一下子慌了神,天镇贫弱的防御工事,还有迟迟不到的增援,每一项追究到底,都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于是阎锡山想了一出毒计,那就是弃车保帅,把锅都推到李服膺头上。
于是,还没等李服膺休整,阎锡山又是一发急电,骗他到大和岭口开会。
身居高层的傅作义听闻开会消息,瞬间明白阎锡山已经打定主意要让好友背锅,劝李服膺不要上了当。
但李服膺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这种巨大劣势下坚守了十天已经实属不易,难道他阎锡山还能把白说成黑的不成?
李服膺驱车到达军部,他一下车,周围的宪兵就将他扣了起来,送上了简易搭起的军事法庭,阎锡山又当原告,又当法官,宣读了李服膺的第一条罪名:“国防工事不好。”
因为李服膺并没有修好防御工事,才导致日军来袭的时候,阵地被轻易地炸烂了,这才让日本人有机可乘。
李服膺墨宝
但李服膺简明扼要地回答称,没有材料!
为什么没有材料呢?那就要问问在台上穿金戴银的阎锡山了。阎锡山涨红了脸,立刻转移话题,给他罗织了第二条罪名,就是他不听军令擅自撤逃。
但李服膺也立刻作出了反击,从口袋里掏出了阎锡山“相机撤退”的电报,白纸黑字明明白白,是上司让他自己找机会撤离,怎么到了现在反而成了撤逃呢?难道战士们在阵地上挨的枪子还能是假的?
这下阎锡山无话可说,没法再用其他的罪名继续扣到李服膺头上,但阎锡山杀意已决,他跳下台,走向李服膺,低声说道:“你的家,你的儿女,有我接济,你不用顾虑了。”
意思就是让李服膺替自己背这个黑锅。
李服膺气得破口大骂,但阎锡山摆了摆手,几个宪兵不由分说,便将他拖了出去,第二天,警卫员连长押着李服膺走上了刑场。
棺材已经备好,就等着他躺进去了,所有人都知道李服膺是无辜的,至少罪不至死,但结局已经是注定的了。
连长于心不忍,只能悄声在他身后说了一句“对不起”,随后开枪将李服膺打死,这位抗日的将领,没有死在前线,反而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四、真相难掩,众将为长官鸣不平
李服膺一死,阎锡山挥泪斩爱将的新闻登上了报纸头条。
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天镇被屠的盛怒之中,忽略了坐在他头上的阎锡山。
张培梅
只有和他在前线的浴血奋战的61军将士们知道真相如何,所有人都为李服膺的死感到悲痛,高级将领们都寒了心,纷纷脱离了阎锡山的队伍,执法总监张培梅深感阎锡山惩处不公,甚至服毒自杀表示抗议。
但阎锡山还要杀人诛心,让“文宣队”编排《枪毙李服膺》的话剧,极力抹黑李长膺,试图和他划清关系。
话剧演到了陈长捷部,但台下坐的观众都是从61军转来的将士,自然清楚事实真相,一看自己的老长官枉死,还要被阎锡山用话剧编排,一时间群情激愤。
一名在天镇保卫战中幸存的排长怒不可遏,他跳上戏台,露出刀劈斧砍的胸膛,咆哮道:
“说老子们不抗战,这身上四五处刀伤枪疤怎么来的?莫非是狗咬的?”
一时间官兵哗然,台上台下乱作一团。害怕旧事重提,还要被扣上一个陷害忠良的罪名,阎锡山害怕了,只能下令将此话剧停演。
但即使阎锡山三番五次想要封锁消息,也挡不住天下悠悠众口,与明面上不同的声音慢慢从底层响起,再逐渐流于军中。
到最后,越来越多的民众也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在抗战胜利后,众人终于挖掘出了真相,还李服膺军长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