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从被徐志摩抛弃到逆袭成第一个银行家
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很多!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还是绝世名伶孟小冬?亦或是以“南唐北陆”著称的名媛唐瑛、陆小曼等等!
当然,有这么一位奇女子:不漂亮、不受重视、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情。
她出生于,民国时期的名门世家,嫁给了赫赫有名的浪漫诗人,最后却遭到嫌弃,被逼离婚。
离婚后,又以中国银行家的卓越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一生充满了心酸与传奇。
她,就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
1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江苏保山。
父亲是个医生,祖辈曾在清代做过地方官,也算是名门望族。
这样的传统家庭,重男轻女思想较一般家庭更甚,张幼仪就是那个不被重视的孩子。
母亲共生了12个孩子,8男4女。但她只说有8个孩子
但幸运的是,张幼仪自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还有疼爱自己的哥哥。
1903年,不到3岁,母亲为张幼仪举行裹脚仪式,在第4天的时候成功被二哥出面阻止,于是成为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
1912年,12岁的张幼仪被《申报》上一则关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招生信息吸引,她的求知欲被彻底点燃。
在得到哥哥们的支持下,说服了父母,进入苏州第二女师范学校读书,接受教育。
该校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也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张公权。张幼仪最亲的四哥!
因为很简单:徐志摩的文笔和风格,大有梁启超的风范。
徐志摩
2
1915年12月5日,碧空如洗,徐家为徐志摩和张幼仪举行了盛大的旧式婚礼。
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可是洞房花烛夜,徐志摩揭开喜帕,轻蔑地说她“乡下土包子”时,就注定了婚姻的悲剧。
在结婚后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家求学去了,先是天津,后来又是北京大学,只在假期回来。嫁到徐家四年,但两人相处的时间只有四个月。
就这样,张幼仪完全没有初婚女子的甜蜜感,反而成为了徐志摩用来抵抗旧社会的靶子。
他在她身上发泄时代和家庭的不满,也用她来抵抗自己对家的责任和义务。
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他迫不及待的听从老师的意见赴美留学去了。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徐志摩认识了他第一个爱上的女人:林徽因!并对她展开疯狂追求。
两年多,在儿子已经两岁的时候,为了防止徐志摩在欧洲有什么不得当的行为,在未征得徐志摩的同意的情况下,张幼仪被公婆送往欧洲。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当她对徐志摩说了这件事后,徐志摩的第一反应是,赶快打掉。
此时的徐志摩正在疯狂追求美貌与才华兼具的林徽因,心里在想着离婚这件事,怎么会让这个孩子存在呢。
张幼仪有些不安地嗫嚅道:“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却以冷若冰霜的语气讽刺她:“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还马上提出了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异国他乡。张幼仪说自己就像是一把“秋天的扇子”,天气转凉以后,被遗弃的妻子。
此时的张幼仪身怀六甲,不会讲什么英文,徐志摩也消失不见。
幸好二哥张嘉森当时在法国读书,写信给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多、事,前来巴黎。”。
3
1922年,在二哥的帮助下,辗转到了柏林生下次子徐德生,又名彼得。
生下孩子不久后,在徐志摩的坚持下,两人离婚分手。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而张幼仪也成为了民国离婚第一人。
儿子徐积锴
当张幼仪笔尖落在离婚协议书上的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自己这些年的隐忍努力,委曲求全,带给自己的除了可耻的羞辱,再无其它。她拼命努力,却始终换不来他的一个眼神。
签完字的那刻,张幼仪抬起头,用从未有过的坦荡眼神看着徐志摩;“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认为自己是拥有新思想的新青年,才华横溢,是天之骄子,是不可以被旧的婚姻制度所束缚的,他要恩断义绝,扬长而去,与旧的一切撇清关系。
可在这段婚姻中,张幼仪又何尝不是旧制度的牺牲品或者叫殉葬品。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提出要去医院看了小彼得,
“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那时他全部的心思,都给了他的缪斯女神。夫妻一场,父子一场,她们竟无法从他浩瀚的爱的海洋里,取得“一瓢饮”。
终于张幼仪还是放过了自己。
1925年的一天,彼得突然间就开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一张小脸苍白的毫无血色,不久死于腹膜炎。
张幼仪小儿子
1926年,张幼仪回到了上海。
4
张幼仪本就是商界的奇才,太阳隐藏在黑暗的云层里太久了,总是要出来发光发亮的。
一年后,在四哥的一再要求下,张幼仪回到上海,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
这是一家由几位女性于1910年创办的银行,往来客户也多是女性,而她们选择张幼仪,看中的是她的关系,当时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总裁。
刚上任没多久,她就发现银行亏损严重,死账坏账一堆。
她知道,她的苦难再次降临。
她吸收西方思想,对银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办公室排序到服务理念统统转变。
同时,她把西方“女人必须藏私房钱”的理念带到中国,吸引名媛、富太太来银行储蓄。
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不计前嫌,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在1937年,上海第二女子商业银行在她的诚信经营下起死回生。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涨了100倍,大发了一笔横财。
5
回国后,张幼仪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甚至徐志摩去世后,徐父暮年的十三年都由张幼仪照顾。
徐志摩父(中)·张幼仪(右)
让幼仪奇怪的是,她发现,从她与徐志摩离婚以后,徐志摩与她交往反而比婚前要好很多。
张幼仪最后一次见徐志摩,是在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去世的前一天。那天下午,刚刚到上海的他来到店里,说要马上坐飞机赶回北平。张幼仪问他为什么这么赶,并建议他不要再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中国航空公司为做广告,送给徐志摩一本免费乘机券),因为不如外国公司的飞机安全。徐志摩像平常那样大笑着说,他不会有事的。
事后,徐志摩的娇妻陆小曼,承受不了丈夫去世的事实,一病不起。
无奈,张幼仪便帮助料理了徐志摩的后事,还亲自送上挽联,同时她每月还会给陆小曼存300块钱,以资助其生活。
就连后来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张幼仪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6
1949年4月,经历诸多的磨难,张幼仪赴香港定居,也因此得以遇见了人生的第二位伴侣——苏记之。一个与她有相似婚姻经历的医生。
1953年,苏记之向张幼仪求婚,重视礼节的她兴奋地向二哥、四哥,还有儿子征求意见。
兄长们回信“妹慧人,希自决”。
给儿子写的封信:“儿在美国,我在香港,展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如何?”
徐积锴儿子阿欢的信更是让张幼仪泪流满面:“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多么响亮的八个字,在那个年代,能支持母亲再嫁本就是顶着世俗的压力。徐积锴竟然还愿意以侍奉父亲的礼节侍奉继父,张幼仪可谓是生子无憾了!这也是对她一生最好的回报吧。
同年8月,终于,54岁的张幼仪与51岁的苏季之在日本东京一家大酒店举行了婚礼。
20年后,这个她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被肠癌夺去了生命,世界又只留下她一人。
结婚前,她想:“那我爱不爱他呢?这我没办法讲。我嫁给他的时候,心里这么想:我能不能为这个人做什么?我有没有能力帮助他成功?”
7
晚年的张幼仪,在儿子的应邀下,来到美国生活。70几岁的她,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1988年1月20日,张幼仪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8岁。安葬在郊区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个字。
晚年有人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是张幼仪对爱的理解——责任、扶持。对诗人徐志摩来说,爱是什么呢?或许是刹那灵魂的交汇吧。
8
去年六月二十日,徐行一家10口从美国重回故乡,先后前往徐志摩墓祭奠先人,来到干河街瞻仰徐志摩旧居。
在参观徐志摩故居时,在被问到对祖父徐志摩的评价时,只用了简单的两个字:崇拜。
当被人问起对祖母是什么印象时,她竟还未说话便已湿了眼眶。
右二为徐志摩三孙女徐行
1937年,张幼仪凭着商人的敏锐,囤积了大批军服染料,以100倍价格卖出,大发国难财。之后,她又投资了棉花和黄金。
世人都知张幼仪与徐志摩那段感情中所受到的屈辱,也把张幼仪离婚后的经历,看成了励志榜样。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真实的张幼仪,其实刻薄精明,甚至大发国难财。
张幼仪自小的生活富足,她的家庭,那是妥妥的豪门巨富,祖祖辈辈经营盐业。
由于家族关系,张幼仪兄弟姐妹12人,有一半是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物。张幼仪母亲去世时,蒋介石为了拉拢张幼仪四哥张嘉璈,进到张家灵堂,倒头就拜。
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张幼仪告诉二哥自己想到德国读书。二哥说,“你来,我供你。”张幼仪不肯,她认为孩子是徐家的,徐家必须对自己负责。
张幼仪一封信寄给徐父徐母,徐父也很高兴,愿意继续出资照顾张幼仪母子。徐家不仅给了张幼仪学费,并且从那之后,每月还给张幼仪寄去200美金。
200美金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那些千辛万苦考取庚子赔款的留学生,一年能得到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也没有超过200美元。
张幼仪学成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德语。此时,徐父又把海格路一套花园别墅送给了张幼仪。
1928年,张幼仪在哥哥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同年,她又出任了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来头可不小。
云裳服装公司是张幼仪八弟和徐父开的,当年在上海,它可是最为顶尖的时尚聚集地,所有流行风尚标,都以云裳为标杆。巴黎的潮流款式,不出几天,云裳一定会有。
六年后,张幼仪的二哥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张幼仪又成了该党的财务管理人,一时风头无两。
此时的张幼仪既不缺钱,还不缺名气和权势,可她偏偏极度贪心和黑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张幼仪敏锐地察觉到,一旦爆发战争,自己是可以狠狠捞一笔的。她凭借着强大的家族背景,囤积了一大批军服染料。
张幼仪的判断没错,抗战爆发后,物价飞涨,特别是与战争相关的物品,再也不能从德国进货。她囤积的军服染料,涨了100多倍。
张幼仪将这批染料出手后,赚得了巨额资金,她一刻也没停歇,又拿这笔钱囤积了大量棉花和黄金。
她手头的棉花价格一涨再涨,前线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缺衣少穿。
当时国民政府也意识到,黄金白银被囤积,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物价更难以稳定,于是规定,私人不能保存黄金白银。张幼仪有家族后台,做这些有恃无恐。
钱赚够了后,张幼仪去了香港,在那,她嫁给了开诊所的苏纪之。
当时,张幼仪的一个亲戚陆锡瑶,也去了香港,在苏纪之诊所帮忙。陆锡瑶曾照顾过张幼仪坐月子,但张幼仪非但不记过去的情分,还苛扣陆锡瑶的工资。
发工资时,张幼仪少给了陆锡瑶三分之一,理由是,对方下午只工作了两小时,而不是四小时。
陆锡瑶找到苏纪之讨公道,苏纪之把钱补给了她,不忘嘱咐句:“以后有什么事,直接跟我说。”
可见,苏纪之对张幼仪的精明与苛刻,是早有了解。
苏纪之去世前解散了诊所,他交待,给每位诊所员工发三个月工资作为遣散费。可他刚闭眼,张幼仪却只肯给员工发一个月工资。
她带着苏纪之和自己先前积累的全部财产,去了美国,在纽约中央公园买下一套豪宅。这的地价,是全球最贵。
徐志摩在婚姻上的确愧对张幼仪,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徐志摩和张幼仪,真的不是一类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反观徐志摩痴心一生的林徽因,在家国大爱方面,何曾有亏过自己的良心。
抗战时,林徽因拖着病体和家人辗转到达昆明,后又隅居李庄。那些年生活艰辛,林徽因肺病反复发作,经常大半个月高烧不退。可她就是躺在床上,也坚持做着营造学社的工作,替我国建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次,儿子问林徽因,如果日本人打来了怎么办。林徽因神情淡然,她告诉儿子:“家门口有扬子江。”对于赴死,林徽因早有准备。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的美国朋友费慰梅邀她去美国疗养,如果去了,那里的生活环境,会对她的病情比较有利。
林徽因断然拒绝了:“国家百废待兴,需要我和思成。”
张幼仪与林徽因相比,差的不只是才情与相貌,她缺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精神和中华脊梁。
(来源:纪人物、围炉煮春秋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