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之河南省周口市
#精品长文创作季#
周口市辖:
川汇区、淮阳区、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西华县、扶沟县、沈丘县、郸城县,代管项城市。
西周时期:
今周口市主要分属:
陈国、厉国、顿国、项国、沈国等。
东周时期:
今周口市主要先分属:
陈国、郑国、鲁国等。
后分属:
魏国、楚国等。
春秋时期:
楚国始置陈县、苦县。
秦朝时期:
置陈县,治所在今淮阳区,为陈郡治所;置阳城县,治所在今商水县西北;置苦县,治所在今鹿邑县;置项县,治所在今沈丘县;置阳夏县,治所在今太康县;置固陵县,治所在今太康县南。
陈县、阳城县、苦县、项县、阳夏县、固陵县属陈郡。
秦末:
陈胜改阳城县为扶苏县。
西汉时期:
复改扶苏县为阳城县。
改固陵县为固始县。
置新平县,治所在今淮阳区临蔡镇;置女阳县,治所在今商水县西北;置扶沟县,治所在今扶沟县古城村;置西华县,治所在今西华县南;置长平县,治所在今西华县东北;置宜禄县,治所在今郸城县宜路镇;置宁平县,治所在今郸城县宁平镇;置南顿县,治所在今项城市南顿镇。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
以秦陈、沛、颍川三郡置淮阳国,立子友为淮阳王,都陈县。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
徙封刘友为赵王,改淮阳国置淮阳郡。
此后:
吕后、汉文帝两度以郡置淮阳国。
西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
改淮阳国为陈郡。
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
复改陈郡置淮阳国。
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
复改淮阳国为陈郡。
西汉宣帝时期:
封刘德为阳城侯,改阳城县为阳城侯国。
封邴吉为博阳侯,置博阳县,治所在今商水县东南。
西汉元康三年(前63年):
复改陈郡置淮阳国。
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
置新汲县,治所在今扶沟县汲下村。
陈县、苦县、阳夏县、宁平县、扶沟县、固始县、新平县属兖州淮阳国;新汲县属豫州颍川郡;女阳县、阳城侯国、博阳侯国、西华县、长平县、宜禄县、项县、南顿县属豫州汝南郡。
新朝时期:
改淮阳国为新平郡;改颍川郡为左队郡;析汝南郡为汝坟郡、赏都郡。
改陈县为陈陵县;改苦县为赖陵县;改阳城侯国为新安县;改博阳侯国为乐家县;改西华县为华望县;改长平县为长正县;改宜禄县为赏都亭县。
东汉皆复旧制。
东汉时期:
废宜禄县,后复置。
废固始县、博阳侯国。
改女阳县为汝阳县。
废阳城侯国入汝阳县。
置武平县,治所在今鹿邑县庙王庄。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
置扶乐县,治所在今太康县清集镇扶乐城。
东汉章和元年(87年):
改淮阳国为陈郡。
章和二年(88年):
改陈郡为陈国。
陈县、新平县、阳夏县、宁平县、苦县、扶乐县、长平县、武平县属豫州陈国;新汲县属豫州颍川郡;汝阳县、项县、西华县、宜禄县、南顿县属豫州汝南郡;扶沟县属兖州陈留郡。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
改陈国为陈郡。
东汉后:
废宜禄县。
三国魏时期:
封曹植为陈王,改陈郡为陈国,后曹植之子曹志徙封济北王,复改陈国为陈郡。
西晋时期:
废扶沟县入新汲县。
废西华县、长平县、扶乐县。
废宁平县入苦县。
西晋永康元年(300年):
复置西华县、长平县。
陈县、新平县、项县、长平县、阳夏县、武平县、苦县属豫州梁国;新汲县、西华县属豫州颍川郡;南顿县、汝阳县属豫州汝南郡。
西晋惠帝时期:
置南顿郡,治所在南顿县。
西晋末:
复置扶沟县。
西晋后:
废新平县。
东晋时期:
废武平县。
析汝南郡置汝阳郡,治所在汝阳县。
置和城县,治所在今项城市秣陵镇北。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
废扶沟县。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
改苦县为谷阳县。
南朝宋时期:
改项县为项城县。
陈郡徙治项城县。
废陈县入项城县。
废长平县、阳夏县。
北魏时期:
项县徙治废陈县城。
复置长平县、阳夏县。
置白水县,治所在今淮阳区东北;置东燕县,治所在今郸城县东北;置襄邑县,治所在今西华县北;置平乡县,治所在今项城市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废长平县,后复置。
废阳夏县。
北魏太和三年(479年):
置南阳县,治所在今淮阳区东。
太和七年(483年):
废南阳县,后复置。
太和十二年(488年):
复置阳夏县。
北魏正始中:
复置武平县。
东魏时期:
置邵陵县,治所在今沈丘县境。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
置秣陵县,治所在今沈丘县。
置丹杨郡,治所在秣陵县。
南朝梁时期:
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
改北扬州为殷州。
东魏时期:
东魏武定六年(548年):
复改殷州为北扬州。
北齐时期:
废谷阳县入武平县。
废平乡县入南顿县。
废南顿县入和城县,和城县徙治废南顿县城。
废南顿郡。
废长平县、东燕县、邵陵县、南阳县、白水县、襄邑县。
改北扬州为信州。
改西华县为长平县。
扶沟县徙治今扶沟县城。
置淮阳郡,治所在阳夏县。
北周时期:
改信州为陈州。
隋朝时期:
废新汲县入扶沟县。
隋开初:
改项县为宛丘县。
开皇元年(581年):
置柳城县,治所在今西华县西。
开皇三年(583年):
废陈郡、汝阳郡、淮阳郡。
改秣陵县为项城县。
开皇六年(586年):
复置谷阳县。
置郸县,治所在今郸城县。
开皇七年(587年):
改阳夏县为太康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
析陈州置沈州,治所在项城县。
析武平县置临蔡县,治所在今淮阳区临蔡镇。
析汝阳县置溵水县,治所在今商水县。
复置扶乐县。
开皇十八年(588年):
改武平县为鹿邑县,徙治今鹿邑县鹿邑城。
改长平县为鸿沟县,徙治今西华县。
隋大业初:
废沈州。
废汝阳县入溵水县。
废临蔡县入宛丘县。
改和城县为南顿县。
大业三年(607年):
改陈州为淮阳郡。
改鸿沟县为西华县。
宛丘县、西华县、溵水县、扶乐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南顿县、柳城县、郸县属淮阳郡(陈州);扶沟县属颍川郡(许州);谷阳县属谯郡(亳州)。
隋末:
废柳城县。
唐朝时期:
废郸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
改淮阳郡为陈州。
改西华县为箕城县。
析宛丘县复置新平县。
武德四年(621年):
复置沈州。
复置新汲县。
置颍东县,治所在今项城市南。
武德六年(623年):
废南顿县入项城县。
武德八年(625年):
废新平县入宛丘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
废沈州。
废新汲县。
废扶乐县入太康县。
废箕城县入宛丘县。
废颍东县入项城县。
唐乾封元年(666年):
高宗以玄元皇帝老子生于谷阳,改谷阳县为真源县。
唐载初元年(689年):
改真源县为仙源县。
武周长寿元年(692年):
复置箕城县,更名为武城县。
武周证圣元年(694年):
复置南顿县,以县有光武祠,更名为光武县。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
复改武城县为箕城县。
复改仙源县为真源县。
唐景云元年(710年):
复改箕城县为西华县。
复改光武县为南顿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
复改陈州为淮阳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
复改改淮阳郡为陈州。
宛丘县、太康县、项城县、溵水县、南顿县、西华县属河南道陈州(淮阳郡);扶沟县属河南道许州(颍川郡);鹿邑县、真源县属河南道亳州(谯郡)。
北宋时期: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赵匡胤为避父赵弘殷讳,改溵水县为商水县。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
改真源县为卫真县。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
废南顿县入商水县、项城县。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
复置南顿县。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
升陈州为淮宁府。
宛丘县、项城县、商水县、西华县、南顿县属京西北路淮宁府;扶沟县、太康县属京畿路开封府;卫真县、鹿邑县属淮南东路亳州。
金国时期:
复改淮宁府为陈州。
宛丘县、项城县、商水县、西华县、南顿县属南京路陈州;太康县、扶沟县属南京路开封府;卫真县、鹿邑县属南京路亳州。
元朝时期:
元至元二年(1265年):
废南顿县、项城县入商水县,寻复置。
废卫真县入鹿邑县,鹿邑县徙治废卫真县。
宛丘县、西华县、商水县、南顿县、项城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陈州;扶沟县、太康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鹿邑县属河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归德府亳州。
明朝时期:
明洪武初:
废商水县、南顿县。
废宛丘县入陈州。
洪武四年(1371年):
复置商水县。
明宣德三年(1428年):
项城县徙治殄寇镇(即今项城市秣陵镇)。
明弘治十年(1497年):
置沈丘县,治所在乳香台(即今沈丘县老城镇)。
商水县、西华县、项城县、沈丘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陈州;太康县、扶沟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鹿邑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归德府。
清朝时期: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升陈州为陈州府。
置淮宁县,治所在今淮阳区,为陈州府治。
淮宁县、商水县、西华县、项城县、沈丘县、太康县、扶沟县属河南省陈州府;鹿邑县属河南省归德府。
民国二年(1913年):
废陈州府。
改淮宁县为淮阳县。
淮阳县、商水县、扶沟县、西华县、沈丘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属河南省豫东道。
民国三年(1914年):
改豫东道为开封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撤开封道,辖县直属河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淮阳县、商水县、扶沟县、西华县、沈丘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河南革命根据地析商水县置周口市,治所在周家口(在今周口市川汇区)。
1949年:
周口市、淮阳县、商水县、扶沟县、西华县、沈丘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属河南省淮阳专区。
淮阳专区治所在淮阳县。
1950年:
沈丘县徙治槐店(即今治)。
1951年:
析鹿邑县、淮阳县、沈丘县设郸城办事处,属淮阳专区。
1952年:
周口市并入商水县。
改郸城办事处为郸城县,属淮阳专区。
1953年:
复设周口市。
项城县徙治水寨镇(即今治)。
撤淮阳专区。
周口市、商水县、扶沟县、西华县改属河南省许昌专区。
淮阳县、沈丘县、郸城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改属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8年:
周口市并入商水县。
撤商丘专区,淮阳县、沈丘县、郸城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改属河南省开封专区。
1961年:
复设商丘专区,淮阳县、沈丘县、郸城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改属商丘专区。
1965年:
析许昌专区、商丘专区设河南省周口专区,淮阳县、商水县、扶沟县、西华县、沈丘县、郸城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改属周口专区。
周口专区治所在商水县周口镇(即今周口市川汇区)
1969年:
改周口专区为周口地区。
1980年:
升商水县周口镇设省辖县级周口市,由周口地区代管。
1993年:
改项城县为省辖县级项城市,由周口地区代管。
2000年:
撤周口地区,设地级周口市。
改县级周口市为川汇区。
周口市辖川汇区、淮阳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西华县、扶沟县、沈丘县、郸城县,代管项城市。
2019年:
改淮阳县为淮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