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对方真的就不会进攻了吗?
一:“挂上就不打”的神器
丰富多彩的野史战场上,免战牌是个人气极高的神器。别管双方血流成河,犬牙交错杀到白热化,只要军营前免战牌一挂,两家大军就齐刷刷消停。比如《说岳全传》里,岳飞在牛头山把免战牌一挂,凶悍的金军就立刻歇班。《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把免战牌一挂,诸葛亮急的连骂带病都没招。这“挂上就不打”的强大威力,叫多少历史票友印象深刻。
那真实的历史上,这威力强大的免战牌,又真的存在吗?
理论上说,打仗不是老朋友叙旧,更不是请客吃饭。发动一场重大战争,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且关乎家国王朝命运,哪能挂上个牌子就不打?如果真有哪支军队,扛上“免战牌”上战场,挂军营前后就高枕无忧睡大觉?接下来,必然是天雷滚滚的惨案。
所以说,叫“免战牌”的物件,历朝历代的战场上,只要靠谱的仗,都绝不会出现。
但有形的免战牌没有,“无形”的免战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却有好几样。每一样,都意味着多少战争史的记忆与思索。
二:“免战牌”的规矩与智慧
首先,“免战牌”没有,但“免战”的规矩,中国古代确实有,特别是春秋年间,那一度是硬规矩。
春秋时代,讲究的是“春秋礼数”,征战杀伐这大事,也要按诸侯的规矩来:战场上不能抓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能攻击受伤的敌人。至于“什么时候打仗”这事儿,更是硬规矩——开战要约好时间地点,敌人没列好队伍,决不能贸然开打。倘若敌人遇到特殊情况?说不打那就真不打!
这些后世看上去迂腐的规矩,春秋诸侯们遵守起来,也是动真格。就以“打不打”这事说,秦晋韩原大战时,先列好队的秦国,就在原地干等,等着对方晋国列好阵势后,这才瞪圆了眼开打。十分讲规矩。“礼不伐丧”更是硬规矩,齐晋大战时,正赶上齐灵公办丧事,于是两家爽快收兵不打,“免战”毫不含糊。
但这一类规矩,也只属于特定时代,一直当真那就坑了。典型宋襄公大战楚国,还想讲礼数,等人家排好队列再打,没想到人家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上来就把宋襄公打的稀里哗啦,差点命都搭到战场上。当战争由“春秋礼数”变成你死我活,规矩也就不作数。
但是,自战国年间起,“春秋礼数”早不作数,哪怕战场上你死我活,“免战”的奇景象,其实也不少见。很多时候,“免战”这事,恰是战场态势的生动缩影。
比如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煎熬消耗,又比如安史之乱前期,潼关战役第一阶段时的双方干耗。都是因为一方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理和战略形势,只需稳守就能达成战略目的。另一方却陷入到进退不能的战略困局里。
这样的“免战”,进攻方攻击没把握,退兵不甘心。防守方稳守有把握,但对峙太煎熬。这种时候,也就更考验意志品质。典型安史之乱时的潼关战役,明明潼关粮草充足,哥舒翰带着唐军守住就好,安史叛军前面后潼关进不去,后方有郭子仪李光弼抄老窝,攻攻不下退退不出。双方也就心照不宣的“免战”,一天天对着“磨”。偏偏是唐王朝沉不住气,死催哥舒翰提前决战,终于把稳赢的唐军,“催”进了安史叛军的口袋里,繁华的长安城也就此搭上。
而比起这类心理素质考验,“免战”的局面,有时也更是主动的心理战。汉宣帝时代,老将赵充国讨伐河西羌族叛军。汉军重兵压境,却主动“免战”,一边面对面干耗,扎住了不打,一边故意散布流言蜚语,终叫惶恐不安的叛军窝里反,竟在汉军眼皮底下自相残杀,杀完了就痛哭流涕求投降——不费一兵一卒,叛乱平定。
这种捏准对手心理的“免战”攻势,永乐皇帝朱棣,也曾深深体会。他当年扯旗造反,发起靖难之役时,大军一度直扑重镇济南,眼看就要砸碎济南城墙,却见城门楼子上,守城的山东参政铁铉,咬牙立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你牛?你打你爹一下试试。果然惊得朱棣慌忙退兵,乖乖绕路而去,堪称数千年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经典的“免战牌”战例——朱元璋的画像,做了“免战牌”。
但比起这些关于免战牌的战争智慧,更叫后人叹息的,却也有关于免战牌的,一些至为耻辱的景象。
因为免战牌,在有些时候,也成为一个王朝,军力衰败的缩影。
三:“免战”背后的耻辱
说起“免战”的雷景象,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战争,就是生动写照:崇祯年间,李自成等人的数十万农民军席卷中原,明王朝急调重兵围攻,那战事得有多惨烈?《明史》上就有生动描述:“临阵相劳苦,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谓之‘打活仗’”。也就是双方假模假样列阵,然后就在阵前谈判,讨价还价商量一番,农民军交上些钱财物资,官军就让开条路,放这群“敌人”到别处去——既能拿钱,又能立功,这“活仗”,真是好处多多。
可就是这越打越活的“活仗”,“免战”的雷景象下,是农民大起义席卷中原的惨状,是大明王朝越发水深火热的悲催局面——这个王朝腐败的行政与败坏的军政,也就只能打得起“活仗”,又怎能有救?
这样的军队,碰上凶狠南下的清军,也就衍生出了另一个版本的“免战牌”:明末年间,每次清军入关劫掠,“兵强马壮”的明军,只敢远远观望,根本不敢上去打一把,只能干看着抢得盆满钵满的清军,大摇大摆的离开。而得意洋洋的清军呢?临走还砍了沿途树木,做成刺眼的木牌,上书大字“各官免送”,等于送给怯懦明军的免战牌。
但曾凶悍到送明军“免战牌”的清军,到了落后挨打的清末,却做出更不要脸的事:求着敌人送免战牌——甲午战争的平壤大战上,面对打到筋疲力尽的日军,清军主帅叶志超却吓得腿软,竟派人给日军送信,请求日军放一条路给清军逃命。眼睛发亮的日军,假装应允了下来,还写了书信保证。拿到“免战牌”的叶志超,这下受宠若惊,下来部队撒腿逃命,然后不出意外,就落进日军的埋伏圈……
一位甲午战争时的被俘军官,就在回忆录里,形容了带着“免战牌”喜悦逃命的清军,接下来的惨状:“死尸遍地,血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在平壤,这个明朝军队曾碾压日军的地方,几百年后的清军,就这样陷入了日军肆意的杀戮中。
“免战牌”带来的惨案背后,是一个丧失自强意志的王朝,一支兵魂丧尽的军队,更是一个落后挨打到耻辱的时代。这“不堪言状”的景象,纵是再过百年,纵是再痛,依然值得国人反复回味,聆听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