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男人街」下月開啟推廣模式!

昨日(10月15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於一個電視節目承認,旅客訪港數字在年底前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機會很微,當局亦不僅只吸引內地遊客,還會爭取更多東南亞及長途旅客到港。他又指,本港將如期在11月份以集中形式推廣「廟街」,展現其獨有特色,包括地道美食、表演等以吸引本地人及遊客,惟開放時間方面需與附近居民「一人讓一步」,未必如海濱夜市般開至午夜。

香港商報製圖
楊潤雄解釋指,今年首兩個月訪港旅客數字仍較低,截至9月已達2300萬人次,估計到年底會至少有3000萬人次旅客訪港,但與旅客最多的時期相比仍有距離,而目前航空公司運力未完全恢復,亦是限制之一。不過,以單一月份計,例如8月份,訪港旅客達到400多萬人次,已回復到2019年疫情前的八至九成,相信情況還會持續向好。



中通社圖
楊潤雄又說,內地旅客的消費模式確已轉變,少了大筆購物,多了深度遊,但人均消費額及留港日數與疫情前分別並不大,只是消費類別與過去不同,受惠對象亦有別。他不認為內地旅客消費額減少,就需要增加訪港旅客目標人數以維持經濟效益,強調香港始終是個細小的地方,如果旅客過度集中在某一區,會令人感到擠迫,要小心平衡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香港01圖片
至於頗富香港傳統特色的「廟街」,楊潤雄表示將會如期在11月以集中形式作推廣,展現廟街獨有的特色,包括地道美食、街頭表演等以引本地人及遊客。他指,廟街以往有不同表演,亦有傳統文化如「睇相」等,希望可展現更濃厚的香港特色,維持「群聚啲」的氣氛。
被問到開放時間能否延長至午夜,楊潤雄則有所保留,表示廟街與海濱夜市有些不同,由於是住宅區、多居民,認為需要「一人讓一步」,屆時視乎需要及環境再作調整。

廟街:富有香港特色的男人街
命名日期:1921年11月10日
道路長度:910米
北段:180米
南段:730米
地點:香港九龍油尖旺區油麻地

廟街(Temple Street),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中的油麻地,呈南北走向,連接文明里及柯士甸道。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平民夜總會」。由於廟街的性質與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訪的人則以男性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稱號。廟街在一些年輕人口中則被稱為「老廟」。一向有不少電影及電視劇取景於此。
廟街最早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上已有紀錄。當時,廟街分為兩段,以油麻地天后廟為界,以北一段稱為「廟北街」,以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1920年代開始,天后廟對出廣場(俗稱「榕樹頭」)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場地,帶動了廟街附近不少販賣雜物及小食攤檔的存在。廣場對出一帶的街道眾坊街,也是由這個廣場得名的。

1950年代的廟街
1968年,港英政府擬在天后廟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在油麻地街坊會及皇家香港警察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面積3呎乘4呎的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1975年3月,當時的香港市政局在廟街劃出「小販認可區」,使廟街原有的小販得到有系統的管理。廟街小販認可區包括北段文明里至眾坊街一段,以及南段甘肅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個劃定位置供小販擺賣。攤位本來在傍晚開始營業,1998年中部分營業時間更改由中午開始。

每天從傍晚時分開始,廟街路邊攤檔便會陸續開始營業。攤檔售賣的物品相當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裝、手工藝品、茶具、玉器、古董、廉價電子產品以至是成人用品都有。而在油麻地天后廟外有不少看相算命的攤檔,有時候附近還會有傳統粵劇表演。早年更曾有一些武師在此表演賣藝及賣藥。

除此之外,廟街內也有不少富有香港本土特色小食的攤檔,包括海鮮、煲仔飯及各類麵食等。由於價錢大眾化,而且口碑不俗,故深受居民以及外地遊客歡迎。


am730圖片
廟街亦開設有一些麻雀館,部分已有數十年歷史,甚有傳統文化特色,光顧的多屬老一輩人士。
廟街在不少香港電影和一些有香港作場景的外地電影均有出現,通常被描寫成為一個低俗、龍蛇混雜、充滿犯罪行為的地方。一些香港歌手在廟街也特別受歡迎。

廟街流行文化
1990年/《廟街皇后》
1992年/香港電影《廟街十二少》,以該街道作為故事場景
1993年/《廟街十三妹》
1995年/《廟街故事》
1996年/周星馳電影《食神》,主角流落廟街作為故事
1999年/亞洲電視《縱橫四海》,主角流落廟街作為故事
2001年/無綫電視劇集《廟街·媽·兄弟》,以該街道作為故事場景
2009年/《廟街公主》
2020年/《拆彈專家2》,其中一單炸彈發現案以「高空投擲腐蝕性液體傷人案」作為背景
2022年/《神探大戰》,以該街道作為其中一單案件(油麻地飛屍案)的場景
…………



(據香港商報、維基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