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为什么上当受骗被割韭菜的老是这个群体
当下,全国上下都很关注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换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我们普惠金融没有做好。所以我结合金融科技这个主题,谈谈数字普惠金融。
第一,我国普惠金融政策回顾。
2005年世界银行召开的小额信贷年会,首次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2015年12月,我国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正式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
然而,世界各国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等现象非常突出。在不少国家和地区,普惠金融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国际经验表明,仅仅依靠慈善、捐赠等公益性措施发展普惠金融,或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弱势群体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就我国而言,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和挑战。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太均衡,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着挑战。说句题外话,去年我们讨论很热烈的“无现金社会”,在北欧一些国家或许可行,到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就不一样了。二是普惠金融客群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如何做到“成本可覆盖”“风险可控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三是征信市场不健全,信用数据碎片化和单一化,“信息孤岛”等影响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普惠金融领域消费者的知识和素养尚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业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迫在眉睫。
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是重要出路。
的确,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做好普惠金融的关键是商业的可持续,而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关键,要满足两个要素:一是成本可覆盖,二是风险可控制。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就是数字普惠金融,今天研讨的主题是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就是数字普惠金融。2016年9月,G20峰会上明确指出“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不久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将有助于增强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可能性和可控性。
首先,数字技术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移动信号都已实现了全覆盖。随着智能手机广泛普及,依托智能技术开发的手机银行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成本,是面对面处理业务所需成本的1/5左右,是网点和代理点成本的1/35。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3G、4G都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基于手机端的数字支付产品操作难度不断降低,增加了服务对象获得可持续金融服务的现实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我国现有的信用报告范围覆盖非常不足,超过一半的人群因为缺乏信用数据,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如果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维度信息,与央行征信体系形成互补,将使征信报告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用性;对各类企业平台积累的信息,在政府支持下,由行业组织牵头制定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实施数据共享,将大大提高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最后,数字技术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控性。“校园贷”“现金贷”之所以深陷“高利贷”,原因之一是缺乏风控能力,企图通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而借助数字技术,能够有效开展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反欺诈等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风险防控能力。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在银行的实践。
肖翔博士和聂欧主任牵头撰写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认为金融科技主要是“ABCD”,即: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我简单汇报一下“ABCD”在银行业的一些应用。这方面的案例非常多。大数据方面,如中国建设银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的“建行惠懂你”APP,创新推出“互联网获客+全线上信贷业务流程”业务新模式,集成了额度试算、预约开户、贷款申请、支用还款、指数调查问卷等功能,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一大举措。建行的三大战略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其中两大战略都跟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有关系。人工智能方面,这应该是银行应用最成熟的金融科技。我们分析了去年41家上市银行的年报,37家都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如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和摩羯智能投顾。云计算方面,这是一个基础,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2017年,原中国银监会牵头16家商业银行组建了融联易云金融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云联”),主要从事金融信息服务;数据处理等业务。中国光大银行的云缴费平台也做得非常好,是全国第一的开放式网络缴费开放平台,在行业外的影响力也比较大,用户已经有1.5亿了。区块链方面,可以看到有一些初步的应用,如中国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在西藏打造一个“扶贫资金支持保障系统”,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情,有助于防范扶贫资金被挪用。
我想强调两点,第一点,我们在关注金融科技的时候,可能更多关注平安金融壹账通这样技术公司,事实上商业银行才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恳请媒体朋友多关注中国银行业,多报道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第二点,希望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多支持。刚才毕马威王总说,钱不好赚的时候才会倒逼着更多的创新,我非常赞同。目前这个时候,是我国银行业钱不好赚的时候,尽管三季度银行业绩不错,但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事实上都很脆弱。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银行业非常焦虑、渴望创新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央行和监管部门能够为银行业金融科技创新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网传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我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下一步在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对持牌的机构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大的空间?对非持牌的机构是不是应该适当收紧一点?
第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关建议。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所改善。未来,普惠金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方发力,共同施策。
首先,要坚持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原则。这个我觉得挑战很大。商业可持续原则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做好政策研究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服务,增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农户和创新创业者的造血能力,进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无论是一般的普惠金融还是数字普惠金融,这个可持续性原则我认为是一定要坚持的。
其次,加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整个银行机构体系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不同定位,国家开放银行等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中小银行,都应该有差异化的合理定位。各家银行自身更要通过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进一步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可得性。
再次,继续完善和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央行征信系统基础上,以百行征信成立为契机,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和共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的建设。
最后,提高普惠金融客群金融素养。国内外经验表明,公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和信用文化状况等方面的金融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受众群体的金融素养相对较低,今后,可进一步促进金融消费者教育方式多元化,提高有效性,着重加强风险认知能力,提高普惠金融客群金融素养。
我也希望,金融从业机构要更有社会责任感,要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做好一些示范。前几年,个别大型互联网公司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好,甚至做了一些坏的示范,误导了金融消费者,我呼吁这些从业机构能够深刻反省,回归正道。
由新华社瞭望智库、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主办的这次研讨会非常好,《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很扎实,是一份高水平的报告。谢谢!
(本文根据作者11月14日在金融科技发展研讨会暨《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上整理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