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亿吨垃圾违法填埋:被掩埋的环境危机
惊人数字,揭开黑幕
你能想象吗?全国竟然有 80 亿吨垃圾被违法填埋!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相当于把整个上海市的人口都埋在垃圾下面,而且还不止一层。这 80 亿吨垃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垃圾违法填埋事件,其中不乏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2016 - 2017 年期间,江苏泰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化工垃圾掩埋事件。当地一家化工企业为了节省处置成本,竟将近 8000 吨危险化工废料偷偷填埋在多个村庄的土地里。这些废料含有剧毒物质,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 ,导致周边农作物无法生长,村民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威胁。
而在江西,建筑垃圾违规堆放问题十分普遍。萍乡市湘东区杨家田地块,在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无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违规设置弃土场,自 2021 年以来露天堆放工程渣土高达 540 万吨,形成了一座十余米高、占地数百亩的 “渣山”。此外,南昌市新建区樵舍林场内有 10 余处建筑垃圾堆存点,不仅占地规模大,还混入了大量生活垃圾,现场恶臭扑鼻,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垃圾违法填埋事件可能尚未被曝光或查处。这些垃圾违法填埋事件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威胁了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它。
垃圾 “黑洞”,危害几何
这些被违法填埋的垃圾,就像一个个隐藏在地下的 “黑洞”,不断吞噬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垃圾违法填埋对土壤的污染是长期且难以逆转的。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会逐渐渗透到土壤中,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土壤失去肥力,无法再种植农作物。江苏泰兴的化工垃圾掩埋事件,导致周边土壤受到剧毒物质污染,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壤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且,这些有害物质还会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水源污染也是垃圾违法填埋带来的一大危害。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浓度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如果垃圾填埋场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渗滤液就会渗漏到地下水中,污染地下水水源。据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中等规模的垃圾填埋场,每年产生的渗滤液可达数万立方米,这些渗滤液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对周边的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响水县开发区兴太村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就是因为垃圾填埋导致渗透液污染地下水和土壤,水质严重发黑,弥漫着恶臭,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
垃圾违法填埋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氨气等。这些气体不仅会散发难闻的气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加剧全球变暖。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二氧化碳的 20 多倍。而且,当垃圾填埋场中的甲烷气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引发爆炸事故,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类健康也因垃圾违法填埋受到了严重威胁。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在适宜的环境下会大量繁殖,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引发各种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长期生活在垃圾填埋场周边的居民,由于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患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垃圾违法填埋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中不乏耕地。按照每亩地填埋 1 万吨垃圾计算,80 亿吨垃圾需要占用 80 万亩土地。而这些被占用的耕地,其耕作层遭到严重破坏,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这对我国本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北京警方破获的非法填埋垃圾破坏耕地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就造成了涉案地块耕地耕作层严重破坏,严重危害了首都粮食安全。
利益驱使,监管缺位
在垃圾违法填埋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监管的严重缺位,这两者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一环境灾难的发生。
对于一些企业和个人来说,违法填埋垃圾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合法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堆肥、资源化利用等,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建设专业的处理设施,配备专业的人员,运营成本较高。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资往往高达数亿元,而且运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物资,处理成本相对较高。而违法填埋则简单得多,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只需要找一块偏远的土地,偷偷将垃圾倾倒填埋即可。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选择违法填埋垃圾。
监管部门在垃圾处理监管中也存在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部分监管部门对垃圾处理监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垃圾违法填埋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严重危害,对垃圾处理企业和个人的监管不力,存在监管漏洞和执法不力的问题。一些监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现象,对违法填埋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甚至还有个别监管部门与垃圾处理企业相互勾结,为违法填埋行为提供便利,充当 “保护伞”,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尊严。
部分地区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也是导致垃圾违法填埋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一些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垃圾处理能力远远跟不上垃圾产生量的增长速度。一些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已经饱和,但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却尚未建成,导致垃圾无处可去,只能被违法填埋。这种垃圾处理能力与垃圾产生量之间的矛盾,为垃圾违法填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法律亮剑,严惩不贷
面对垃圾违法填埋这一严峻问题,法律的利剑必须高悬,对违法者予以严惩,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我国在法律层面上,针对垃圾违法填埋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指出,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依法承担责任。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的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该法还对各类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等提出了详细要求,严禁随意倾倒、填埋生活垃圾等行为。
《刑法》中也设立了污染环境罪,为打击垃圾违法填埋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刑事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致使大量永久基本农田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等情形之一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法律的威严不仅体现在条文之中,更体现在对违法者的实际惩处上。在湖南湘潭,就有一起备受关注的垃圾违法填埋案件。2020 年 6 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间,齐某等人承接从长沙拖运 “垃圾” 倾倒至湘潭的业务,将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非法倾倒填埋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某村组和湘潭市岳塘区双马街道某村组。这一行为严重污染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齐某等 20 余人,包括垃圾中转站的老板们,虽未直接运送垃圾,但他们在未取得固体废物处理资质和行政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有偿承接垃圾收集、处置业务,并将垃圾运送至没有资质的垃圾倾倒点,最终均被依法公诉。此次倾倒垃圾案件造成环境污染后果严重,公私财产损失合计 200 余万元,生态修复费用合计近达 400 余万元 。
在 “捍卫・2024 春夏平安行动” 中,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部门紧盯非法倾倒垃圾运输、分拣、消纳 3 个环节开展专项打击。自 4 月 11 日以来,共破获相关刑事案件 9 起,刑事拘留 46 人;办理行政案件 33 起,行政拘留 159 人。4 月 30 日,丰台公安分局在永定河西岸附近的长辛店、卢沟桥等 5 个地区,捣毁 7 处非法倾倒垃圾窝点,行政拘留 31 人。这些违法者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彰显了法律对垃圾违法填埋行为 “零容忍” 的态度。
这些案例充分表明,法律绝不是一纸空文,任何企图通过违法填埋垃圾来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法律的存在,不仅是对违法者的震慑,更是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有力保护。
多方行动,守护净土
面对垃圾违法填埋这一严峻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携手,共同行动,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政府在解决垃圾违法填埋问题中发挥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通过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对垃圾处理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监控,确保垃圾得到合法、合规的处理。要加大对违法填埋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不敢再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也需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等设施,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比如,一些城市建设了先进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能够高效处理垃圾,还能将垃圾转化为电能,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政府还应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并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公众的监督力量同样不可忽视。政府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处理的监督工作,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垃圾违法填埋行为的公众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形成全民参与的环保氛围。同仁市出台的《垃圾、污水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 (试行)》,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垃圾等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并立案查处后,举报人可获物质和精神奖励,奖励金额依据举报内容、性质、协查情况和危害程度分档设定 。这种做法有效带动了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推广。
企业作为垃圾处理的主体,也应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违法填埋垃圾。企业应加大环保投入,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一些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垃圾分类和分选技术,通过机械分拣、光学分拣等方式,将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有害物等进行有效分离,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还有一些企业采用热解与气化技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加热分解,生成可燃气体、生物炭和焦油等物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环保要求。企业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垃圾处理的新方法、新模式,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敲响警钟,展望未来
垃圾违法填埋问题已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其严重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我们绝不能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才能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
展望未来,虽然垃圾违法填埋问题严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企业和公众齐心协力,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监管,加大投入,推广新技术,就一定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家园,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