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华人物-冯子材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以其传奇的一生和不屈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垂垂老矣的晚清,尽管国力孱弱,但我军民抵御外辱之心依然强大,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而战斗终生,这更体现了我华夏之国风,今天我们要讲的人,更是用一生在阐述着,虽国力孱弱,吾爱国之心不灭,纵垂垂老矣,亦愿死于沙场!讲到这里你肯定也会好奇,点赞关注不迷路,我们接着往下讲。
他就是冯子材,他生平事迹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典范,更阐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屈不朽的民族精神。尽管出身贫寒,历经苦难,但凭着过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成为了晚清一名声威显赫的将军,而他的一生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缩影。
他181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童年可谓是典型的悲苦背景。四岁丧母,十岁丧父,使得他不得不早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担。冯子材与祖母和兄长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学业也因此中断,为了活命,小小的冯子材不得不随大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护送牛帮,篱笆房被洪水冲垮后只好住进庙里,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十五岁祖母去世,便开始走上了以命搏活路的道路,据说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1850年,因战乱频繁,冯子材加入了反清的队伍,他的勇敢和才干开始显露,几经兜转,成为了清政府的一名武官。正是凭借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役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武勇和军事才能,冯子材逐渐崭露头角,在军事上迅速升迁,很快投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1856年,六月,清廷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被逼逃往丹阳。随后向荣病逝,冯子材成为帮办军务的张国梁的部下。他跟随张国梁先后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之内扫平敌人七十余座营垒,遂官至副将。后镇守镇江多年,治理有方,太平军无法克之,1864年7月,天京陷落,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因功封广西提督。1865年至1881年转战西南多地,1882年告病还乡。
但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这位65岁的老人,再次出山,受张之洞之邀,统帅前卫部队镇守广东广西。谅山有警,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己焚烧镇南关后退兵。龙州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隘口跨过东西两岭,十分险峻,就命令修筑长墙,率领所属部队扼守,派遣王孝祺的勤军驻扎在后为犄角之势。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广西巡抚潘鼎新制止他,其他人也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
法军兵分三路进攻,冯子材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守关!”于是士气高涨。法军攻打长墙最激烈,其次是黑兵,再次是教匪,炮声震动山谷,子弹在阵地前堆积了一寸多厚。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猛烈攻击,敌人逐渐退却。过了一天法军又蜂拥而至,冯子材指挥众将屹立不动,遇后退者就杀头。自己手持长矛冲出营垒,带领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投入战斗。
众将士因为冯子材年已七十还冲锋陷阵,都受到激励,也拼死战斗。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杀死了几十名法国将领,追到关外二十里才回来。过了两日,又攻克了文渊,受到了赏赐,此后接连收复谅城、长庆,抓获斩首三画、五画兵各一名,乘胜追击到拉木,收复了所有被侵占的土地。后战至越南,越南军民夹道欢迎齐声高唱,随后协助越南收复多地,但在分兵袭击北宁时,停战的诏书到了,冯子材愤而请战,不被批准,只得班师回国,走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夹道啼哭,冯子材也挥泪不能自已。入关到龙州,军民一起跪拜迎接,长达三十里。
1886年,冯子材率军赴琼州(今海南岛),平定黎民起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冯子材奉命召集旧部驻节镇江,以备调遣。1896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事起,冯子材赴云南提督任,稳定了云南局势。1900年,冯子材筹备省内防务,这时义和团运动爆发,冯子材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未准。1903年,广西钦廉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请冯子材出山管理团防,结果冯子材刚刚招募训练成军,率领两个儿子准备上战场,却突然病危,不久即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勇毅,清廷准予建祠。
这样一位浑身是胆、精忠报国的老将,中国人民除了敬仰,更多的是感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冯子材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坚决意志,无疑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和鼓舞。他不仅在战场上驰骋,亦在民间传为佳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和杰出的爱国将领。
回望冯子材一生的跌宕起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人物的伟大,并感受到一种时代的精神。他的一生实实在在地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英勇,什么是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冯子材的壮志依旧照亮着历史的长河,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以其传奇的一生和不屈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垂垂老矣的晚清,尽管国力孱弱,但我军民抵御外辱之心依然强大,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而战斗终生,这更体现了我华夏之国风,今天我们要讲的人,更是用一生在阐述着,虽国力孱弱,吾爱国之心不灭,纵垂垂老矣,亦愿死于沙场!讲到这里你肯定也会好奇,点赞关注不迷路,我们接着往下讲。
他就是冯子材,他生平事迹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典范,更阐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屈不朽的民族精神。尽管出身贫寒,历经苦难,但凭着过人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成为了晚清一名声威显赫的将军,而他的一生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缩影。
他181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童年可谓是典型的悲苦背景。四岁丧母,十岁丧父,使得他不得不早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担。冯子材与祖母和兄长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学业也因此中断,为了活命,小小的冯子材不得不随大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护送牛帮,篱笆房被洪水冲垮后只好住进庙里,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十五岁祖母去世,便开始走上了以命博活路的道路,据说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1850年,因战乱频繁,冯子材加入了反清的队伍,他的勇敢和才干开始显露,几经兜转,成为了清政府的一名武官。正是凭借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役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武勇和军事才能,冯子材逐渐崭露头角,在军事上迅速升迁,很快投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1856年,六月,清廷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被逼逃往丹阳。随后向荣病逝,冯子材成为帮办军务的张国梁的部下。他跟随张国梁先后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之内扫平敌人七十余座营垒,遂官至副将。后镇守镇江多年,治理有方,太平军无法克之,1864年7月,天京陷落,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因功封广西提督。1865年至1881年转战西南多地,1882年告病还乡。
但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这位65岁的老人,再次出山,受张之洞之邀,统帅前卫部队镇守广东广西。谅山有警,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己焚烧镇南关后退兵。龙州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隘口跨过东西两岭,十分险峻,就命令修筑长墙,率领所属部队扼守,派遣王孝祺的勤军驻扎在后为犄角之势。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广西巡抚潘鼎新制止他,其他人也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法军兵分三路进攻,冯子材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守关!”于是士气高涨。法军攻打长墙最激烈,其次是黑兵,再次是教匪,炮声震动山谷,子弹在阵地前堆积了一寸多厚。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猛烈攻击,敌人逐渐退却。
过了一天法军又蜂拥而至,冯子材指挥众将屹立不动,遇后退者就杀头。自己手持长矛冲出营垒,带领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投入战斗。众将士因为冯子材年已七十还冲锋陷阵,都受到激励,也拼死战斗。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杀死了几十名法国将领,追到关外二十里才回来。过了两日,又攻克了文渊,受到了赏赐,此后接连收复谅城、长庆,抓获斩首三画、五画兵各一名,乘胜追击到拉木,收复了所有被侵占的土地。后战至越南,越南军民夹道欢迎齐声高唱,随后协助越南收复多地,但在分兵袭击北宁时,停战的诏书到了,冯子材愤而请战,不被批准,只得班师回国,走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夹道啼哭,冯子材也挥泪不能自已。入关到龙州,军民一起跪拜迎接,长达三十里。
1886年,冯子材率军赴琼州(今海南岛),平定黎民起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冯子材奉命召集旧部驻节镇江,以备调遣。1896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事起,冯子材赴云南提督任,稳定了云南局势。1900年,冯子材筹备省内防务,这时义和团运动爆发,冯子材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未准。1903年,广西钦廉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请冯子材出山管理团防,结果冯子材刚刚招募训练成军,率领两个儿子准备上战场,却突然病危,不久即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勇毅,清廷准予建祠。
这样一位浑身是胆、精忠报国的老将,中国人民除了敬仰,更多的是感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冯子材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坚决意志,无疑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和鼓舞。他不仅在战场上驰骋,亦在民间传为佳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和杰出的爱国将领。
回望冯子材一生的跌宕起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人物的伟大,并感受到一种时代的精神。他的一生实实在在地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英勇,什么是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冯子材的壮志依旧照亮着历史的长河,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