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北条早云,凭什么被称为日本战国大名的先驱|文史宴
文/今谷明
应仁之乱后,北条早云、斋藤道三的崛起被视为“屌丝执国命”,昭示着日本战国时代的到来。但是实际上,北条早云虽非出自名门,却也不仅是一介浪人,而是幕府的执事家族出身,不过,以孤身一人而夺取两国,奠定北条氏在关东八国的基业,确实传奇,无愧于其在游戏里的变态数据。
北条早云出身并不微贱
按照幕府的命令,今川氏的食客伊势宗瑞于一四九三年(明应二年)攻打堀越的茶茶丸。之后,宗瑞统治大半个关东地区,成为北条五代之祖,世称“北条早云”。
在宗瑞之子氏纲的晚年,这位典型的战国大名从伊势氏改名为北条氏。因宗瑞一直到死都被世人称为伊势氏,本书仍称其为伊势宗瑞。
关于宗瑞的出身,自古众说纷纭。但从其妹妹北川殿下嫁给今川义忠这件事推测,宗瑞绝非一介浪人,应有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很可能与中央的公武势力关系密切。
正如有关寿桂尼的记述,今川氏历来作为侧室被京都所奉迎。另据一四九一年(延德三年)正月的北野社的记录,幕府在给骏河守护今川贞亲下达的行政命令中提及“将军之命,伊势新九郎遵从同名右京亮之安排”。由此可知,新九郎宗瑞为担任幕府申次一职的伊势贞远(时任右京亮一职——译者注)一族,亦即担任幕府执事的伊势氏的同族。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如果列出宗瑞家族的谱系图,大概如图所示。
宗瑞家族的谱系图
关于宗瑞讨伐伊豆之经略说,主要见于近世初期的“(上杉)定正引入”(《和汉合符》)或者“定正设计夺伊豆”(《镰仓九代后记》)等广为流传的有关扇谷上杉定正的相关著述。
但正如多次提及的,根据家永遵嗣的考证,宗瑞讨伐伊豆是奉将军义澄的指示,事件本身是将军家对伊豆的复仇行为。从这件事可以窥见多成书于近代初期的军记类、传记类书籍在记述上脱离相关历史事实的情况。
以小田原城为据点进军关东
一四九五年(明应四年),宗瑞制订了攻打小田原城的计划。
《相州兵乱记》对此记载称:宗瑞假意与小田原城主大森藤赖交好,并相邀一同“箱根山狩猎”,之后趁其不备攻取城池。但这很可能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从宗瑞的立场考虑,其军事行动并非师出无名的趁火打劫行为,而是为将军义澄“报杀母之仇”的正当行动。宗瑞的算计就是要充分利用幕府的命令而让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从而顺理成章地夺取伊豆、相模,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基于这样的考量,宗瑞毅然决然地采取了军事行动。其结果,宗瑞于一四九八年(明应七年)出兵甲斐战胜茶茶丸并将其诛杀。在这件事上,宗瑞也算是尽了大义。
自此之后,世间对宗瑞的风评较之以前更好。作为新兴大名的伊势氏为了能够恢复名誉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光荣游戏里的北条早云
游戏里智力110政治120(满分100)
宗瑞攻占伊豆后,迅速且成功地将其打造成隶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分国,但对于相模的统治并不顺利,几乎耗尽他晚年的全部精力。
占领小田原城后,宗瑞任命其弟弟弥次郎为城主。之后的一四九六年(明应五年)七月,山内显定攻打小田原,弥次郎战死,小田原城一度被上杉方面占领(《神奈川县史》)。
而宗瑞为能够进军关东一直进行着周密部署。
一五〇四年(永正元年)八月,宗瑞发兵攻打武藏的立川原(今立川市),之后得到扇谷朝良的拥护和今川贞亲的支援而大胜山内显定,并乘势追击,于同年十月占领镰仓。
在此前后,宗瑞投靠扇谷上杉,并于一五一〇年,拥立古河公方政氏的次子义明。这一阶段,后北条氏如此行事,主要因其缺乏以大名伊势宗瑞之名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
尽管如此,一五一二年(永正九年)八月,宗瑞率军攻下相模的要冲冈崎城,把三浦义同等一干守城将士驱赶到镰仓附近的住吉城。不久,宗瑞统治了除三浦半岛外的相模全境。
同年十月,宗瑞为了遏制三浦氏反攻,在镰仓以北建立玉绳城(位于今J R 线的大船地铁站西北方)。作为东北连着江户,西向连着根据地小田原的要冲,玉绳城在三浦氏灭亡(一五一六年)后成为进军关东的重要据点。而此时的宗瑞已八十五岁高龄。
在一五〇六年的时候,宗瑞还以伊豆的韭山为根据地,令其嫡子氏纲做了小田原的城主。可是在一五〇四年(永正元年)的时候,宗瑞将京都名医陈外郎(足利义满时期作为“渡来人”来京都生活的陈祖田的后裔)招致小田原城,并获得了透顶香(化痰止咳的药物)的专卖权。在其带动下,小田原城获得进一步发展。
到了十六世纪左右,小田原城超越韭山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一五〇六年,小田原城的周边地区实施土地申报和分配制度。这是有史以来战国大名中最早实施的土地政策。之后,宗瑞和其孙(后北条氏)将领主财产和官员俸禄统一用永乐钱的枚数、贯文来表示,史称“贯高制”。
伊势氏凭什么变身名门北条氏
宗瑞晚年将家督让与其子氏纲,自己则隐居韭山。作为伊势家的新家长氏纲,执政伊始便制定了相关制度,其中“虎符”制度最为有名。
一五一八年(永正十五年)九月,氏纲又确定了朱红印章的规制,并于十月将相关规定下发伊豆、相模。在今天所遗留下的数千件盖有“虎符”印的文书中,最早的签发日期是永正十五年十月八日。
所谓“虎符”,为伊势氏(之后为北条氏)首领所执掌,上面印有“禄寿应稳”四字,四角有虎踞形状的朱红大印,当时也称其为“虎之御印”。统治者以“虎符”来直接宣达意志,这种执政形式标志着通过郡代、代官来实行间接统治到直接对百姓进行统治的过渡。研究者认为,这象征了统治者对领国支配能力的进一步强化。
为了控制伊豆、相模两国以北地区,氏纲于一五二四年(大永四年)正月攻打由上杉家守护的江户城,由此打破了由古河公方和上杉氏统治关东地区的旧体制(大司马按:古河公方为室町幕府支族,与幕府对抗),引起了关东保守势力的极大震动。
正月十三日,上杉朝兴在武藏高绳(今东京都港区)与氏纲军交战。失败后的朝兴带兵据守江户城,但终因无法长久支撑而逃亡河越城(亦称川越。——编者按)。
其实,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朝兴与武田信虎曾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企图牵制氏纲(近年据矢崎胜巳的研究发现,武田信玄的母亲即为上杉朝兴的女儿),但终究没能阻滞伊势氏的扩张。
通过此次战争,氏纲将武藏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统治范围,作为新的统治势力的北条家替代了旧统治势力上杉家对关东的统治,关东的形势也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
受到冲击的上杉氏诸势力指责伊势氏为“侵略他国的凶徒”,并以恶党之名呼之。面对如此指责,痛感师出无名的氏纲决意改换门庭,不再使用伊势家族的姓氏,改称北条。
氏纲通过政治运作得到后柏原天皇的敕允后正式更名为北条姓氏。据佐胁荣智的研究,氏纲更名为北条姓氏的时间大约在夺取江户城的半年之后,即一五二四年的六月到九月。
通过更名,在名义上,伊势氏作为北条氏获得了与武田、上杉等大名平等的独立大名的地位,有力推动其后的发展。
氏纲之所以选择在夺取江户城之后改名北条,主要基于这样的历史根源:早在镰仓幕府初期的一二〇七年,北条时房<北条时房为镰仓前期的武将,被称为大佛殿。曾参与奥州征伐、追讨畠山重忠、和田战役等战事。承久之乱时,和北条泰时率领幕府军攻入京都,战乱平定以后在京担当南六波罗探题,后归返镰仓,辅佐泰时就任执权> 时任武藏守护,之后获得执政权的北条氏又兼任武藏国主。
氏纲正是要利用北条氏与武藏的特殊关系,通过夺取江户城和改名北条来向天下宣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执掌政权的北条氏的后继者。
文明6的日本领袖
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时宗
后北条氏袭用其家纹
一五二九年(享禄二年)年末,通过京都公卿贵族势力的协助,氏纲被天皇敕封为左京大夫。
本来大名、武士等武家要人被禁止直接向朝廷奏请官职,需通过幕府转呈朝廷获得敕许后方可加官晋爵。但是一五二九年年末,当时的将军义晴已逃亡近江的朽木,而执政的细川高国已从北陆流浪到山阳,幕府已今非昔比。事出无奈的氏纲只得越过幕府直接向朝廷奏请。
从这一时期开始,地方大名的仕途升迁不经幕府,直接奏请天皇敕许的事例变得越来越多。封号关系到大名,尤其偏远国家大名的政治地位和身份。当时享有“左京大夫”封号的大名有陆奥的伊达植宗、甲斐的武田信虎和周防的大内义兴,氏纲获得该封号则意味着可以如愿与这些大名比肩齐名。
像这样,天皇取代幕府行使赋予地方大名地位和身份的封号特权表明当时的皇室在统合日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此以后,尽管旧势力负隅顽抗,但仍无法阻止氏纲军势如破竹地进攻。
一五三七年(天文六年)七月,氏纲在武藏的三木(今狭山市)之战中打败上杉朝定,夺取河越城;之后又于翌年十月,在国府台会战中大胜足利义明、里见义尧等,向西由骏河一直侵入到兴津(今静冈县清水市);同年三月,氏纲军又占领富士川以东地区。
至此,北条氏的分国由伊豆、相模扩充到半个骏河、武藏、上总、下总,共计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