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德报怨”,你如何理解?
#讲好中国文化#
老规矩,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讲故事专用纸张1
讲故事专用纸张2
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德报怨”的故事,成语“灌瓜之义”、“浇瓜之惠”就是出自于此。而“以德报怨”,则是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对于“报怨以德”,您是如何理解的呢?有人认为,这是让我们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也有人认为,此句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即为了避免出现“怨恨”,不妨先“施恩于人”……
可能每一种说法都各有道理,不过相比之下,笔者倒是更倾向于“以德化怨”。因为前文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那么“仇怨”自然也是从无到有,日渐变深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它变深之前,以“德”化之。
那么意思是不是说,不管人家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要一味忍让、无底线原谅并施以恩惠呢?这就要说到“德”。对于“德”,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最大的“德”的运作状态,随着“道”而不断变化。换言之,德是“道”的应用。
至于何为“道”,老子则说:“道可道,非常道。”即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也就是说“道”这种东西,我们说不清也道不明,更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可能,对于身边没有吃饭饿着肚子的同学,我们把手中的面包分他一半,是一种“道”;我们没有将面包分给他,但是在吃的时候没有用力“吧唧”嘴,可能同样也是一种“道”。而所有符合“道”的行为,都是“德”。
理解了“道”与“德”,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以德报怨”以及面对“仇怨”,老子到底建议我们该如何去应对了。至于为什么要“以德报怨”而非“以怨报怨”,我想大唐名将郭子仪用一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从古至今,天下大势可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战争,自然是要为其写上最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而时势最能造英雄。可以想象,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最不缺少的就是战功赫赫、威震四方的“战神”、“名将”。然而,从文种到韩信,再到徐达、常遇春,却无一不用自己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着“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中也许不乏争议,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议,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功高震主”。而前面说到的郭子仪却可以历经七朝而屹立不倒,功名最盛却全身而退,终身显荣,声传后世。
所以,原因是什么呢?真的只是因为郭将军足够幸运,不仅遇到了从不猜疑、忌惮自己的君主,甚至还遇到了从不嫉妒、排挤自己的权臣宦官吗?我们还是让郭将军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唐代宗大历二年十二月,郭子仪家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老郭家的祖坟被挖了!皇帝调查许久,未得真相。不过大家都说,代宗宠臣、宦官鱼朝恩素来对郭子仪有成见,一定是他干的。此时的郭子仪正驻守在泾阳,大臣们包括皇帝在内,都十分担心手握重兵的郭子仪会因此举兵造反。
待到郭子仪入朝觐见时,代宗小心翼翼地向他提及了此事,并不忘时刻关注着他的表情变化。谁知郭子仪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反思检讨了自己一番,涕泪俱下地表示,自己领兵在外,士兵们常有盗挖别人坟墓的行为,屡禁不止。今日祖上之事,非人所为,实是他自己带兵无方,遭到了天谴。
代宗闻言,大受震动,方才稍稍放下心来。
什么,您说这样仍旧不够,仍要怀疑我有起兵之意?好的,那我就干脆不关大门不筑墙,任人自由进出家门好了!担心我有不臣之心,担心我会关起门来密谋造反?好的,四门洞开,随意参观。看看好事者还能如何疑我告我?
大历四年七六九年春,郭子仪入朝,鱼朝恩向他发来请柬,邀请他游章敬寺。宰相元载害怕他们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便偷偷命郭子仪的军吏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密谋对您不利,这根本是一场“鸿门宴!”郭子仪不信,军吏便命诸将穿好铠甲,带上三百人跟随郭子仪一同前往。郭子仪仍旧摆手道:“我,国之大臣,鱼朝恩没有天子之命,怎敢害我!若其受天子之命,你们又能做什么?”说完,只带了几个家僮前往。
鱼朝恩站在门口迎接时,惊讶地发现郭子仪竟只带着几个家僮就来了。郭子仪微微一笑,将所听到的一切全部据实相告,并且拱拱手道:“唯恐还要麻烦您安排。”
鱼朝恩闻言,当即感动得抚胸流泪道:“如果不是您这样的宽厚长者,怎么会无所怀疑呢!”
……
后世评论郭子仪“权倾天下朝臣不忌惮,功盖一代国主不猜疑”。可是读了上面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哪里是“无忌惮不猜疑”,分明是郭子仪在“萌芽”阶段就以“德”化之于无形了。
《醉打金枝》剧照
所以,在《醉打金枝》中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说是郭子仪第六子郭暧和其妻升平公主某次发生口角,一时恼怒,指责公主道:“你不过是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哼,皇帝,我父亲还不稀罕当呢!”
公主大怒,当即回宫向父皇告状。怎料代宗听后却说郭暧说的没错,语重心长对公主道:“女儿你不知道,郭令公若是想当皇帝,天下哪里还是你李家的天下?”说完命公主赶紧回家。
《醉打金枝》剧照
郭子仪知道后,赶忙绑了郭暧入宫请罪。代宗却说:“不是有谚语这样说吗'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夫妻间的闺房话,何必较真?”
在那个谈“反”色变的年代,郭暧的话是何等大逆不道之言,哪怕只是酒后气话?而身为人臣,能得君主如此信任,又是何等的不容易?可是这于郭子仪而言,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其实不管是宋就还是郭子仪,“以德报怨”都不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当然还可以选择“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这样无疑是可以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表面上好像也为自己“争”回了一点面子。可是然后呢?梁国的人翻动楚国的瓜报了仇,楚国的人会就此罢休吗?而冤冤相报、你来我往下去,谁能保证这不会上升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呢?有战争,就很难避免流血和牺牲。这样不论结果是输是赢,是不是都有点得不偿失呢?因为回头想想,起因不过是几棵瓜苗。而稍微忍一时之气,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换来两国的和平,留下千古美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郭子仪,他当然也可以去挖鱼朝恩的祖坟,也可以带上部下保护自己与鱼朝恩“硬碰硬”,更甚至,他也可以造反。可是自己常年领兵在外,他能保证一定斗得过皇帝身边的宠臣鱼朝恩吗?能够斗得过鱼朝恩,他能保证不会让元载坐收渔翁之利吗?至于造反,成败与否,都要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失败了更要株连九族。而他只是稍稍退了一步,就为自己换来了“寿终正寝,福禄寿俱全”的海阔天空!
可见,老子说“报怨以德”,绝不是说面对仇怨,任何时候只要无条件忍让、退步再施以小恩小惠就可以了。以德报怨,需要的不仅是胸襟,更是智慧。